第A7版:名人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时政要闻

第A3版
时政要闻
 
标题导航
宁波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7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童古八景的人文内涵
宁晚作者
  石镜精舍
  鹿山
  孝女湖

  塔峰晓日与鹿阜斜晖

  在前童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紧挨村庄、奇异灵秀的小山,皆是平地崛起,凌空屹立,像巨型的绿色翡翠,被半埋在平阔的田畴上。两山相距约六百米。矗立于东头的为塔山,即八景中的首景“塔峰晓日”;拔地于西头的为鹿山,为八景中的次景“鹿阜斜晖”。

  两山虽形状相似,但如果以另一种视角观之,却又大相径庭,各领风骚。塔山比鹿山高大,其相对高度在六十米上下,其范围为半平方公里左右。对于其名称的来历,传说不一,有说是古时山上有塔,故名塔山;有说此山主峰尖挺,状如塔,故得名。反正是记载不详,无据可考。其南北较陡一些,东西略显平缓。山上茂林修竹,绿树红花,小道蜿蜒,曲径通幽,山中鸟雀啁啾,山涧流水淙淙。此外,山中还有丰富的兰花资源,每到春暖花开季节,那清幽的芳香便满山飘溢……

  而鹿山的景致,则与塔山完全不同。鹿山状如卧鹿,虽比塔山矮小,却甚为奇特,其西北面悬崖峭壁,陡如刀削,而东南面山峦则甚为平缓,由此往上爬,片刻便来到平宽如球场的山顶。堪称一绝的是,除了面东的小山弯有先祖所植的数棵合抱不交的古松外,其余地方竟不长丁点儿柴禾,全是清一色的天然草坪。一旦春至,但见整个山峦一片绿茵茵、密匝匝的茸茸细草,犹如硕大的绿色地毯。

  据童氏谱志载,出生于南宋嘉泰二年的前童童氏始祖童潢,字天水,号颛孙,时授迪功郎阶衔。他好游四方,途经此地,深深地被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迷恋———东有塔山,西有鹿山,两山对峙,遥遥相望,其间有一偌大平旷地域,极适宜人居,不由脱口赞叹:“塔山鹿山,平衍两矗,铁狮绕地,灵秀蜿蜒,可为子孙久远计。”于是,在绍定六年初春,从原住地黄岩丹崖上岙迁徙至此,在位于两山间的空旷之地筑庐定居。

  明初的方孝孺,也被这塔鹿两山的美丽景致深深吸引,在八景的命名中,把塔山与鹿山作为首次之景。

  童氏后裔的历代子孙,对这两座小山也异常尊崇,认为正是两山的世代惠泽,才致使始祖童潢迁徙于此,并繁衍成远近闻名的几千户的童氏望族,且人才辈出,仕途通达。为此,族人都竭诚遵从祖训禁忌,在塔山“以给采樵,毋伤萌蘖”;在鹿山“毋得削掘,以损来龙”。并且,但凡在婚嫁或建房上梁等喜庆之时,几乎就少不了这样的自拟对联———或“塔峰晓日生紫气,鹿阜斜阳漫吉祥”;或“塔峰朝霞饰妆镜,鹿阜夕晖映洞房”等等,以这种独特而雅致的方式予以赞美。

  石镜寒泉与双溪秋月

  在距村南二千余米处,横亘着一条山脉,由天台山南脉一路蜿蜒而至。纵目望去,岗全都不高,峰均不显奇,但唯独到了前童境地,竟然耸起一座峰峦,虽算不得“鹤立鸡群”,却与一般的塔状山峰不同,近似半打开的平面扇形,顶宽而底尖,深深锲入平缓的山川之中,巍然屹立。最为称奇的是此山的腰部,呈平面镶嵌着一块几百平方米的硕大巨石,犹如鬼斧神工一般,表面平整光滑,胆怯者多不敢涉足于此。如此巨大的岩石,却经年有涓涓泉水,从其一条条细裂的石缝间淌出,覆盖整个石面,在阳光的映射下,整个石面便会如镜子般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来。

  倘是雨后初霁,这石缝的泉水明显丰盈了许多,整块巨石表面便有一层水波在流淌飘动;而当寒冬降临,这硕大的石镜子则又是另一番景象———石面上的水在一夜之间结成了冰,当旭日升起,把一抹金色的霞光撒往这冰面上,整面石镜子变得更加晶莹锃亮,光华万千,这座峰峦,也因此被叫为石镜山。而先祖伯礼公所创办的“石镜精舍”讲堂,就建在石镜山麓。

  由此可以推测,方孝孺被聘请至前童讲学授课,可谓与石镜山朝夕相处,抬头举目之间,位于半山的石镜便赫然眼帘,定然被它的奇异景象所吸引。再加上对自己入主任教的以石镜为名的石镜精舍,也定然怀有深厚感情,“石镜寒泉”这个名称,自然是成竹在胸了。

  “石镜寒泉”以石为景,而“双溪秋月”,则以水为题,也是古八景中唯一已不复存在的景点。现在的人们,都误以为“双溪秋月”中的双溪,指的是村南的白溪与村北的梁皇溪,其实,此景非彼景。古时的前童,发源于李白

  曾以赋诗的天姥山西南的白溪之水,并非现在这般沿村南山麓而下,而是从上游的岔路境内径直取道原野,气势汹汹地直捣前童而来。幸亏村西头鹿山,如一道天然屏障,牢牢地挡住了它的汹涌来袭,并将其撞击成两股水流,迫使一股沿村南而下,另一股则绕村北去,汇入梁皇溪。这村前村后两股水系,流经塔山东北数百米处,复又汇合在一起,然后径直往东奔流。这双流交合之处,便被形象地称为“夹溪”,而“双溪秋月”,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遗憾的是,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曾几何时,这白溪改道往山麓而去,“双溪秋月”这一景致也便成为历史。

  梁山鹤唳与龙吟石泄

  “梁山鹤唳”中的梁山,即为梁皇山的简称,位于前童北面,距村子十来里。梁皇山原名“桐柏山”,由于在南北朝时的梁宣帝曾携王妃避难于此,故被改称为梁皇山。梁皇山由天台山主脉逶迤而来,海拔八百余米,整个山势巍峨峻峭,峰峦叠翠,奇岩耸立,峡谷深幽,山内多胜景,如双扇大石门、珠帘洞、克蛇龟与蛙蟆奇石、梁王簪、方竹等等,且每个景点都有或道或仙或名人的生动传说。尤其是后来《徐霞客游记》开篇所载,“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三十里,至梁皇山。闻此地于菟夹道,月伤数十余人,遂止宿”,致使此山更加声名鹊起。

  至于为何命名“梁山鹤唳”,而不是“梁山狮吼”,或是“梁山虎啸”,这也不难理解。鹤为长寿的象征,有仙鹤的称谓,是人们尊崇的吉祥之鸟。那时的梁皇山在虎狼出没的同时,也肯定是仙鹤高翔,鸣声悦耳,当时方孝孺身居前童,自然是感同身受,体悟到这一点的,故才取了“梁山鹤唳”这个极富韵致的名称。

  “龙吟石泄”景点位于前童东南面的山峦之中,距村子五六里地,可谓与“梁山鹤唳”景致南北相对。此山谓大坑山,在当地人的口中,坑即为山谷、深涧的意思,这确为一处不可多得的峡谷胜景,从谷口往里数步,便是两山夹峙,狭窄如巷弄,且崖壁高矗,危岩倒悬,抬眼向上望去,令人头晕目眩;其岩隙之中,虬松斜逸歪立,老藤凌虚攀生;谷底巉岩巨石林立,湍急的涧水奔涌而下,冲撞着挡道的一块块巨岩,发出的轰鸣声久久在幽谷中回荡。愈往里走,两山的峭壁就愈加高陡峻险,脚下的路也愈加崎岖。峡谷中有一奇景,有一股水从十数丈高的石壁飞流直下,声如万鼓齐擂,形如喷珠溅玉,形成一道壮观的瀑布。石壁下,有一硕大的深潭,水色绿莹莹的,似乎看不到底,这就是大坑龙潭,传说中的龙神就隐居于此。瀑布的水在龙潭里急遽地兜了数圈后,便从一巨石底部涌泄出去。“龙吟石泄”的名称,就源于此。

  孝女湖莲与学士桥柳

  在古八景中,上述六处景点,均以山水景观为主,而唯有这“孝女湖莲”与“学士桥柳”,蕴涵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并且是“不景之景”。

  先说“孝女湖莲”。据旧时台州府(宁海旧属台州府)的《赤城志》记载,“孝女湖,在县西三十里。平野中有山特立名塔山,山之麓有湖,旧传唐时有汪氏女守节不嫁,纺织以奉其亲,亲好湖水,其家距湖五里,女日汲以供之,亲没,建塔报焉。”孝女的品格与形象已深深地烙在童氏族人心中。

  其实,至明洪武年间,这孝女湖虽有碧荷覆盖,却只不过是一个宽不盈亩的水塘而已,四周也并无耐看景色。童氏族人非常信奉“忠孝节义”这一纲常,并以此作为治家的根本理念。百善孝为先,故尤以“孝”为重。景之命名虽多以“形”为主,但却不应排除以“神”入景,方孝孺将这儿定景为“孝女湖莲”,其初衷是起到教诲、勉励后人的目的。

  而“学士桥柳”,则又是另一种意义的人文景观。自童氏始祖迁徙于此,村前便有一溪,而溪那边叫上畈的地方,有一村名陈家。为来往方便,在溪的狭窄处建造一石桥,这就是后来被叫响的“学士桥”。这桥名不是谁刻意为之,而是一种约定俗成,且源于南宋右丞相叶梦鼎。据传他的陈姓祖上就是从上畈的陈家迁徙过去,故在文至太学士、官至右丞相荣归故里时,便特来祖籍地上畈陈家拜谒祖宗与老辈族人,经此石桥,且在桥头柳树下小憩。当朝丞相过此桥,实在是值得炫耀之事,故后来人们便称之为学士桥。

  后来,溪流改道沿前山山麓而下,村前只开引一条不宽的水渠。但童氏族人为不使该景销声匿迹,便在原位置的水渠上铺设一桥,仍称学士桥,以昭示后人。

  主讲人 童遵森

  宁海前童人,自小喜欢写作,近年来笔耕不辍,其中中篇小说《退休的日子》、《勒索者》分别获2010年度、2011年度《小说选刊》全国小说征文大赛三等奖、二等奖,散文《泪雨纷飞忆祖母》今年初在《散文选刊》散文奖征文中获三等奖。

  地处宁海西南的前童,与台州毗邻。现为历史文化名镇。 

  古时的前童便名闻遐迩,不仅村落大,人口多,有一个童氏望族,还在于它地理环境优越,山水钟灵毓秀。早在明洪武年间,便有了八景称谓———塔峰晓日、鹿阜斜晖、石镜寒泉、双溪秋月、梁山鹤唳、龙吟石泄、孝女湖莲、学士桥柳。

  据传,此八景的命名,出自明代大儒方孝孺的手笔。他在近而立之年,曾二度被童氏先祖诚聘至前童“石镜精舍”讲学,历时三年有余,闲暇之时,信步游览于周遭山水之间,触目之处皆胜景,不胜感慨,几经斟酌,八景之名称便跃然纸上———塔山高插天之东,阳鸟飞起光瞳胧。幽人结楼在峰下,秀种风景俱豪雄。有时出钩双溪月,竹竿蓑笠情怡悦。石镜寒潭作洗心,划然长啸天欲裂。颐颜鹤发非服丹,古岫(指鹿山)霞彩常自餐。或闻龙吟憩石泄,或听鹤唳游梁山。孝女湖头莲万杂,欲吸清霞耽玩坐。古柳寒烟学士桥,付与幽人常系马。

  古人对景点的命名,除了依据其原始风貌,也多与传统的人文理念相结合,方孝孺先生亦然。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报资讯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Copyright(C) 2001-201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报集团职业道德监督投诉电话:87654321 宁网广告(13819807679)
技术支持: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宁波网 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时政要闻
   第A3版:时政要闻
   第A4版:周刊
   第A5版:周刊
   第A6版:广告
   第A7版:名人宁波
   第A8版:周刊
   第A9版:名人宁波
   第A10版:周刊
   第A11版:周刊
   第A12版:周刊
   第A13版:周刊
   第A14版:周刊
   第A15版:周刊
   第A16版:周刊
   第A17版:周刊
   第A18版:副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小记者
   第A22版:小记者
   第A23版:小记者
   第A24版:小记者
前童古八景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