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泊睿 过剡溪,经萧王庙,南行入片片桃林,层层竹山,山聚峡拢,地渐狭隘成溪流。穿越约5公里路途的山谷盆地,过星螺塔,就到了棠云云溪村。 棠云,又名棠岙,也称连山,属奉化西部山区,天台山余脉,“岙”乃三面环山的小部分平地。唐光宗二年,江姓先民自诸暨漾沙坑迁入岙底的许家山村,在此生息繁衍。故许家山村人不姓许,而姓江。源于棠云乡许家山的棠溪,从深山溪谷中奔泻而下,到汪家村。溪再北流,地势平坦,溪面宽阔,称为良浪溪和泉溪。沿溪两岸,山民筑屋而居,来往自然需要建桥。于是,在棠岙的云溪及支流上就留下了各类桥梁。而最可圈点的是溪上尚保留着的木廊桥。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过去,交通运输主要靠脚力,翻山越岭,趟溪过河。在山区尤其如此,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躲避风雨,歇脚乘凉靠的就是路边凉亭。从萧王庙到棠云的路上,相隔一定里程的路边上,就建有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凉亭。在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质材料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蚀,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购买山货的商店、供奉菩萨的佛龛等。“造桥修路建凉亭”是宁波人修善积德的传统。 自汪家村到许家山村十几里的云溪上现留木廊桥还有三座:许家山桥、卧渡桥、溪下桥。 许家山,位于棠岙深处之尽头,颇有“云深不知处”之感。村中建筑多朝阳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小山溪从屋间流过,沿溪砌有石板小径直通山中。在村口有一座进村的风雨廊桥,这也是全村的风水桥。该桥为石拱廊桥,保留有九开间的风雨长廊。下部保留一个拱跨,桥拱由块石砌筑。从整体结构和桥的跨度上看,原桥底下的溪应该比现在更宽,只是村内平地少,把溪逐渐填为村口的广场,作为村里做戏、聚会之用了。长廊依然保留,溪水不再如旧。 卧渡桥,位于袁家岙村。《袁氏宗谱》记载,1759年,族人“叠木为梁,架分七进”,建了这一座楼阁式木梁单跨廊桥。1921年一场暴雨山洪,廊桥被毁,之后按原样复原。长廊六开间,六柱式,下游侧隔为店面。桥长24米、宽6.4米、高5米。记得以前来时所见,桥上原有小店一家,村民多聚集这里聊天、喝酒、下棋,乡风醇厚。现作为文物保护进行整修,店已无存,空荡荡的桥廊上尚可看到过去的宣传标语和竹编趟椅,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老人。 该桥用的木头交叉叠合,用自支撑原理将重量传到桥头岸上。卧渡桥的结构为八字撑编木拱桥,这种桥受力类型模仿了竹筐的受理原理。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越压越紧。这种结构的廊桥,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构件,且可重复利用。每当山洪爆发时,当地居民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 溪下桥,又叫下庙桥蓬,现桥为1953年翻造。此桥在三座木廊桥中跨度最长,为木伸臂梁式平桥。长31.2米、宽5.6米、高4米。桥有二孔,中间设有分水墩,每孔长6米。桥下河床用石板铺平,以防止山洪对河床的冲刷而导致墩台的倒塌。长廊为四柱式构架,九开间。廊桥上设有木条凳供人休息。桥头老香樟树下那间白墙黑瓦的房子是茶亭,系里人寿林先生1974年自上海退休返乡后开办的,每年从立夏到重阳,义务来这里烧水,免费供路人饮用。而今寿林先生已然仙逝,茶亭的接力棒却代代相传下来。三十几年来,茶亭年年开,风雨不歇。坐在廊桥之上,喝着凉茶,听溪水哗哗,看水上鹅鸭戏水,乃桃源世界。 据记载,云溪之上曾建有更多的廊桥,只是时过境迁,其他已不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