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社区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时政要闻

第A3版
时政要闻
 
标题导航
宁波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7月25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国游学,别成另一种攀比

  凡 子

  虽然时下的出国游学夏令营动辄三四万元的收费,但仍然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不过,一些学生和家长也反映,有的出国游学夏令营实际上“游的多,而学的少”。(7月20日《宁波晚报》)

  

  这些年,在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学领域,热过很多东西,培训热、补课热、奥数热、特长热……现在,又多了一个出国游学热。

  游学本身,是件好事。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代孔子还带着学生周游七十二国呢。在游历中增长见识、增加智慧,既游且学,何乐而不为?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不断改变世界的当下,有条件的家长在暑期让孩子出趟国,见识一下世界名校,交几个外国同龄朋友,开阔一下眼界,当然无可厚非。对于那些希望将来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让孩子提前感受一下国外生活和学习氛围,也显得很有必要。

  但是,出国游学像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其他项目一样,变得越来越热,就有问题了。上述很热的项目之所以遭到广泛非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是:很多情况下,它们之所以能热起来,并不是因为这些项目本身受家长和学生欢迎,更多的是来自于一些非理性因素在推波助澜。

  这些非理性因素,充满了功利性。在家长身上,表现为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神话的笃信不疑;在教育者身上,则体现为对素质教育进行片面化理解,对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成绩至上论”口是心非的尊崇;于全社会,则是对于成功标准评价的单一化和面子文化的泛化。

  出国游学热潮的兴起,很难说没有这些非理性因素在起作用。理性,意味着货比三家的精明选择,但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却屡屡为不良旅游中介所惑,充当冤大头,让孩子去参加那些“游得多学得少”,甚至成为购物夏令营的所谓出国游学夏令营,这只能证明:其中有非理性因素扰乱了家长的正常判断。

  笔者的一个朋友曾说起,他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早在暑假前就在央求父母帮他报一个暑期出国游学夏令营。因为上一年秋季入学伊始,孩子班上的同学间相互聊得最多的是,“你去了哪个国家?”而老师在挑选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展览的图片时,也对展现学生出国游学的照片青睐有加。

  老师的做法或许出于无心,只想展示学生暑期参加社会活动的丰富多彩。但对处于懵懂年纪的孩子来说,这却是一个强烈的暗示信息。最终,孩子对家长提出这样的要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爱“面子”的家长,也许可以教育孩子“不出国咱照样成才”,但这番正确却老套的言论,恐怕是难以让孩子产生抗体的。

  笔者朋友的遭遇,并非个例。百度搜一下,类似的案例报道多得去了。但是,这种以攀比为目的的出国游学,到底能有多大的效果呢?且不妨听听上海师范大学李酉亭教授的一番话吧:“孩子太小出国游学,对语言和社会的认同度并不清晰,而游学的目的是‘学’,过早游学脱离了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难以达到游学的真正目的”。

  教授的话发人深省,但愿社会各界,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能冷静看待出国游学,莫将好事变成教育领域另一种让家长感到无奈的攀比,花了大钱达不到实际效果不说,还买了心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报资讯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Copyright(C) 2001-201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报集团职业道德监督投诉电话:87654321 宁网广告(13819807679)
技术支持: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宁波网 版权所有
合作伙伴: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时政要闻
   第A3版:时政要闻
   第A4版:社区民生
   第A5版:广告
   第A6版:社区民生
   第A7版:社区民生
   第A8版:社区民生
   第A9版:社区民生
   第A10版:时政要闻
   第A11版:社区民生
   第A12版:社区民生
   第A13版:财经新闻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社区民生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国内新闻
   第A29版:国内新闻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国内新闻
   第A32版:国际新闻
出国游学,别成另一种攀比
画里 话外
对不文明行为立规矩值得期许
莫让“思考”淹没人性
大学开“爬树课”莫当笑话看
向过度包装开刀值得推广
罚款能否保护好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