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很谦逊。稻盛和夫作为“经营四圣”之一,也是唯一健在的一位,因日航面临破产而临危受命,以78岁高龄出任日航CEO。接受我专访那天,他是自己拎着包走过来的。很难想象这位平和慈祥的老人是日本最后的商业泰斗。 日本人示威游行也显得彬彬有礼,手里拿着一个分贝仪,即使喊口号也得注意声响不超过80分贝,否则警察就会来干涉。 日本频繁更换首相,但国家政治经济基本保持稳定。 中国的很多流行事物都是从日本学来的。日本起源,港台传播,大陆模仿。 遭遇大地震的日本人在灾难中表现得坚强而有序。这是文化传统使然,也是法制社会的结果。 日本已经进入严重的老龄化时期。餐厅女服务员平均年龄60岁,出租车司机平均年龄70岁。所以今天的日本其实是一个低紧张度社会(Low Tension Society),对中国并不构成威胁。 日本是一个离我们最近,但却最不了解的国家。大多数青年人对欧美的了解胜于对日本的关注。当然,日本不是一个容易了解的国家,日本人也的确存在着两面性。但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来看,日本并不比中国更难了解。问题不在于可不可以了解,而是愿不愿意了解。本尼迪克特著的《菊与刀》,赖孝尔写的《日本人》,都是非常精辟的著作。 我经常用“盲人摸象”来形容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误读,大家往往摸到哪里,就认为哪里是全部,都没有看到相对完整的大画面。甚至一些在中国长期生活的美国朋友和在美国定居的中国朋友,由于生活的圈子相对固定,对一个国家也没有多角度的立体的理解,而是偏执于个人的经验体会。 中日之间更是如此。我经常听到有些在日本生活过的中国人,痛斥日本人的种种不是,听完之后,往往会激起我的一些反日的情绪。事后想想,这些人如果一直在国内,或许对本国同胞的抱怨也少不了。何况我还认识一些在日本经商的华人,把日本人欺负到了连我都看不下去的程度(我由衷地认为今天的日本人比中国人简单得多,甚至有点儿傻乎乎的)。 历史上,许多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最初都起源于相互的不信任,由于相互不信任,产生对对方行为的误判,以及过分敏感的反应。这种不信任和误判会制造出相互敌视的氛围,继而相互激发,最终使误判产生的预言变成现实。今天的文明人类,应该能够避免不信任和误判酿成的悲剧。为了让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可能,我们要努力消除这种不信任,防止误判的发生。 我看过一部Discovery的纪录片《铁木真》,其中讲到成吉思汗部队800年前攻占金中都(今北京)并屠城的历史,惨烈至极。成吉思汗对他的部队下达命令:“凡攻城邑,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可,必杀之。”超过100万人在这场长达一个月的屠杀中殒命。一名英国传教土说,屠城几个月后,北京的石板路上,还因为浸透了死人的脂肪,走起路来打滑。 假如我的朋友韩红看到这部纪录片,也许会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称“中国人与蒙古永世为敌”。但事实上,今天很少有人翻出这段历史,把蒙古拿来说事儿,甚至也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历史。 这和我们的宣传有关系。我们不会每年都拍一部电影或搞一场活动来纪念蒙古屠城史(当年在金中都居住的也不都是汉人)。历史上汉族曾多次被外族入侵,但今天我们都是兄弟,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我倒觉得这才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就好像法国和德国不能总为二战时期那点儿事过不去,该开放边界就开放边界,该统一货币就统一货币。 中日之间也要朝着“既往不咎”的方向去努力。一分为二、为三、为四,立体地、多元地、理性地、自信地看日本、看美国、看世界。这才是国人应有的胸怀和眼界。 责编 胡晓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