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戴斌 伦敦报道 北京时间昨天凌晨,伦敦唐人街。兰州拉面馆里的师傅放下了手里的面,手机修理店的老板则有点犹豫———奥运火炬要经过唐人街所在的SOHO区,大家准备结伙看个热闹去。 伦敦唐人街距离著名的特拉法加广场只有一箭之遥,可以说处于黄金地段,不过这里并没有因为火炬的到来而实行戒严。只有每个路口三三两两站着几个警察,个个表情淡定,到后来看到人群从人行道上逐渐向道路中间挤压过去,警察们才开始劝导人群回到人行道上,不要影响汽车通行,安全岛上的人群也被劝退。 在火炬到来之前,不时有开道的警察骑着摩托车经过,他们沿着路边慢慢前进,甚至不少警察会伸出手掌一路和大家击掌相庆。 我们没有看到阻止人群的警戒线,但也同样没有彩旗飘扬、锣鼓喧天。街道两旁的人群,站定了位置之后,拍照的拍照,聊天的聊天。 队伍很散漫但是很热闹 火炬到来之前,最先出现的是赞助商的大巴车和组委会的装备车,每辆车上都在车头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大大的吉祥物文洛克,随后的赞助商车上有歌舞表演以图吸引观众。鲜艳的服装和激情的歌曲,开始撩拨着路边人群的气氛,人群里也有人跟着开始扭动身体。 大巴之间一般相隔二三十米,中间穿插着散乱的队伍,有跑步的,有骑小轮车的,还有轮滑和滑板车。这些人会不时停下脚步,与路边观众握手、拥抱,或者大喊几声“一起运动吧”、“来,和我一起跑”之类的口号。看着这样随意的场景,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之前的火炬传递中,那么轻易地就出现过火炬被恶作剧青年抢走的故事。 不过这次没有发生意外。火炬手左手高举火炬,右手一直向大家挥手致意,左右各有两名并不年轻的护跑手。在他们身后压阵的是一辆放着很多火炬的大巴和一辆警车,再往后,是一个自行车队———各式各样的服装,各式各样的车子;有满头白发的老人,也有光着膀子的小伙子。“没有任何要求,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加入这个车队。” 唯一横幅出自华人之手 在这段火炬传递中,记者只看到了一条横幅:“欢迎光临伦敦华埠”。毫无疑问,出自华人之手。扯起这条横幅的领头人名叫胡沛成,“今天和我一起在这里为火炬传递加油的,都是我们中国城里的义工。” 和胡沛成一起拉横幅的同伴中,24岁的李莉中文非常流利。“我在老家河南上学到15岁,后来再跟着大人到威尔士读书的。今年9月份我要开始读研究生了。”她和同伴们还要经常到唐人街上的一个“华埠咨询亭”里工作,主要是为问询的人提供资讯,“比如有游客打听吃饭,我们就要告诉他们这里的各种美食。所以我们自己需要经常去体验,比如哪里可以吃川菜、粤菜、东北菜。” 在胡沛成看来,奥运会更重要的意义是提升了华人的社会认同感。“伦敦奥运刚刚申办成功的时候,大部分英国人包括华人都非常反感,认为又要花钱了。”现在大家不这么想了,因为这里实在是热闹非凡,就像是一个大派对,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华人商店的经营。“其实与英国人相比,中国人比较慢热,估计奥运会真正开始后,大家的热情会突然高涨起来。” 火炬手跑远后不到一分钟,街两边的人就迅速散去,该逛街逛街,该喝茶喝茶,该赶地铁的赶地铁,整个圣火传递过程就像一次“快闪族”的行为艺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忽然聚集在市中心或街头,一场秀之后又迅速散开。 人们并不是为了看圣火而来,更多的只是路过,然后顺道看了一下圣火传递,这就是奥运圣火在伦敦街头传递给记者的最大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