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时政要闻

第A3版
时政要闻
 
标题导航
宁波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7月29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糊火柴盒
林绍灵 绘

  糊火柴盒陈海国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镇海骆驼街道的一些自然村,几乎家家户户为宁波火柴厂糊火柴盒。比如,1983年,镇海县骆驼镇洪家村糊火柴盒7000万只,有289户村民参加,得加工费5万余元。

  当年宁波火柴厂的地块就是如今的江北区正大花园小区,洪家村与江北区交界,且在329国道边,从火柴厂拉材料送火柴盒都十分方便,因此村民们就有了糊火柴盒的行当。那时,火柴谁家也缺不了,是老百姓的民生大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宁波火柴厂曾辉煌一时,生产的火柴受到港商好评。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火柴渐渐被打火机所替代,生产开始萎缩,后来停止生产,洪家村村民也就失去了这个行当。

  糊火柴盒其实是一个很辛苦的活儿,从火柴厂拉来木片、纸片、面粉或化学糊精等材料,在家里自己打好糨糊,几个家庭成员流水作业,按数量挣劳务费。火柴盒由内抽和外盒组成,要经过折叠、刷糨糊、黏结成形等好几道工序,然后晾干,再把内抽插进外盒,捆扎成长方形,送火柴厂验收,不歪斜、不起皱即为合格。

  糊火柴盒也有窍门,说白了就是熟能生巧,时间长了,双手对刷、折、贴十分灵巧。坐在椅子上,面前放一张桌子,把糨糊、毛刷、纸皮、木片等搬到桌上,把一沓纸摊成一条长龙。做内抽的方法是用纸条固定木条,纸刷糨糊包木片圈成裙边,粘住接头,再曲成方框,套在模子上,那模子由一块平木板和小木块上下固定,小木块大小正好和一个火柴盒容积一样,加上底片,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往中间一拨,手掌轻轻一拍,一个小抽斗就做好了。

  做硬板纸外盒时,把要刷糨糊的那一端一个压着、一个露出来,糊好糨糊,尽快地一张张折叠起来;做木片纸外盒是木片沿着压线把刷好糨糊的长条纸圈起来。

  贴招牌子(也叫商标、火花),就是用发牌手法对准刷上糨糊的火柴盒面儿,放上布条左右按压,贴住且不要歪斜。每一步都是手工操作的。  

  以上这几道工序反复折腾,一家几口人往往要在油灯下做到半夜,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甘苦。

  

  

  放竹排黄志昌

  

  四明山上,峰峦叠嶂,竹海茫茫,溪水淙淙。当地山民靠山吃山,多少年来,笋和竹子是他们的重要生活来源。以前,这里交通落后,运输不便,山民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水资源和有利地势,每当农历七八月间,溪水上涨,正是斫竹放竹排的好时机。

  山民们先沿着陡峭的山路把毛竹背下来,放在较为平坦的溪滩上,用竹篾绞扎成竹排,竹尖朝前方,成“人”字形,一节连着一节,好似长龙卧滩,整装待发。到时,竹排顺着预先整理过的“水道航线”起程,随着山势、水势,时而缓,时而急,时而曲,时而直,一路发出竹碰溪石的“哩哩啦啦”声,越过深

  潭激流,驶向平原的稻区、棉区。

  放竹排是苦而险的老行当。首先扎捆竹排时长短、阔窄蛮有讲究的,更需要有相当的牢固程度,技术含量较高;其次要挑选有多年放竹排经验,且年轻力壮的汉子立在第一节的排头,紧握竹篙“撑舵把向”,他是放排能否成功的关键人物。当然,其余的“配角”也不能忽视,都站在各自的排位上,听从“排头”指挥,做到前后呼应,密切配合。尤其是前方有深潭或是急转弯到来时,要严阵以待,还要有一定的技巧,否则往往排破、竹散、人落水中,弄得不可收拾。竹排放到平原水稳的地方,还须有人在岸边拉纤。

  据山民说,最最难熬的要数“盘坝”这件事。当竹排放到平原江河里,有的地方因不开水闸而中断了水路,那么竹排必须“盘坝”,即把连着的竹排重新拆开,一节一节拖上堤坝,再顺坝而下,放到闸外的河道里,再连起来重新上路。说来简单,几万斤的毛竹,一节一节把它们拖上坝顶,再放下去,谈何容易?有限的人手,又饥又累,经常得在半夜三更里摸黑进行,花很长的时间。

  放竹排村村有点,溪溪有路,老一辈的四明山男子汉,基本上个个是“竹林高手”,他们吃苦耐劳,如今提起此事还是滔滔不绝。

  

  种大麦李品祥 钟益红

  

  大麦是杂粮的一种,上世纪70年代前,宁波的山区、半山区农民将它作为母猪产崽期的精饲料,但更多的是用来作为人们的口粮。

  由于那时化肥供应极少,如果在水稻田里大面积种植大麦,没有肥料将其催壮,使它整齐地抽穗,且因大麦收获后,种早稻季节推迟,加上田里肥力不足,会使早稻严重减产,因此当时一般只在山坡地上种一些大麦,用猪泥、牛泥、兔粪、人粪尿之类作肥料把麦种好。

  那时,经常碰到大麦抽穗过后虽麦浪滚滚,但仔细一看却有20%—30%像炭一样的黑麦穗。在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黑色孢子又纷纷扬扬,传播到健康的麦粒中吸附起来,肉眼根本无法看出,如果带菌麦粒来年用作种子,会故伎重现。那时没有对付这种黑穗病的农药,农民经过摸索,在偏僻的山谷,远离大批大麦的小块山地种上大麦,精心培育,作为来年大麦的种子地,但费时费力且效果不理想。后来农技员推广一种冷浸热晒法,在三伏天骄阳如火的连续高温季节,头天晚上把用麻袋装起来的大麦种子,放到冰冷的井水里,泡上一整夜,第二天晌午撩起放到滚烫的水泥晒场上薄薄地摊晒。据说,附在麦粒上的黑穗菌孢子,经过一夜的浸泡,开始萌动,长出肉眼看不见的菌丝,那时保护黑穗菌的孢子壁破裂,黑穗病菌在骄阳下很快被晒死,而大麦种子胚根胚芽因缺乏空气没有萌动,种子活力并无影响。就这样,大麦消除了黑穗病的威胁,产量提高了20%—30%。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农户种大麦主要用于自食,农户把大麦用石磨粗磨,扬出麦芒与麦壳,像米一样煮饭吃,俗称“麦碎米饭”、“麦碎粥”;有的磨成粉后拖浆;也有少量加工成大麦浆,作为煮菜的佐料,香味扑鼻。

  到上世纪80年代,整个宁波三熟制(春花、早稻、连作稻)水田面积成倍扩大,初夏到处是一望无际的滚滚麦浪和籽实饱满的油菜籽荚,宁波告别了粮

  食短缺的时代。同时随着大麦产量的猛增,以大麦为原料的一大批地方啤酒厂相继诞生,北仑的“仑波啤酒”,舟山的“紫竹林”,宁波的“大梁山”纷纷登场,历来被视为高档消费品的啤酒,一下子摆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

  如今的宁波,种大麦已被收益更高的种花木和水果所代替,种大麦这一老行当也成了往事。

  

  

  做凉帽吴亚原

  

  草帽,宁波人叫做凉帽。做凉帽只要有一条凳子和一把草,如席草凉帽还需在旁边放一个水盆,以备草干时沾水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在宁波近郊几乎是家家都做凉帽。姑娘三五成群,女人们带上孩子聚在一间屋里,说说笑笑做凉帽。当时中国农村很多地方的农民都戴宁波生产的草帽。

  凉帽分三种:席草凉帽、金丝凉帽、纸草凉帽。

  席草凉帽的材料是用村里社员种的席草,收割上来晒燥后分给农户储藏起来,然后一小把一小把地拿出来,褪去草壳,用河水浸一下,放在潮湿的地上(泥地上最合适),大约过一宵就能使用。做凉帽先打底,然后边加席草边把顶格做好,再做头颈,中间还要加草,这样帽子的头部做好了。

  接下去要做贴子,也就是帽檐,做到一定程度大就要塞口了,也就是收边。收边也有讲究的,规格高一点的凉帽如“元宝花”,要采用上等的席草,手艺好一点的人才会做,价格也相对高一些,这种凉帽工艺也更进一步。收边以后,用一根竹针,把草头一根一根地穿进去,俗话叫穿边,穿过的边就很光滑了,一顶凉帽就这样完成了。但多数凉帽不用穿边,有的还是毛边。

  那个时候,在宁波郊区及鄞西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女孩都会做凉帽。郊区学校上劳动课时女同学也做凉帽,一个下午的劳动课下来每位女同学都能做一顶,一顶两角钱,能给学生买些学习用品。

  每逢星期一,县草制品厂收购员到村里收购草帽,姑娘妇女一大早就扛着自己做的草帽排成长队,等收购员一一验货付钱。

  金丝凉帽比较高档,材料也更加精细,不少成品帽还用来出口。这种帽子做工讲究,初学者一般做不来,加上草很细,也有点硬,对制作者视力要求高,因此只有手艺高的年轻妇女和大姑娘才能胜任。上世纪60年代,在宁波近郊农村常常可以见到七八个年轻女人聚在一起,有的还把婴儿放在摇篮里,脚摇摇篮,手做金丝凉帽,说笑间把钱也赚了。一顶金丝凉帽须一个星期才能完工,完工后要把帽子放在圆圆的模型上,用溪边捡来的鹅卵石把帽子磨平,使其又滑又亮。第二天一大早去集市的收购点卖个好价钱,收购价大约10元,这在当时是笔不算小的数目。

  纸草凉帽的制作工艺和席草凉帽差不多,那种纸草别名“维丝克”,大概是英文名吧,是进口的,白白软软透明状,做起来不用沾水,不伤手,很受女人喜爱,还可以边看电视边做,成品销往国外。上世纪80年代,许多姑娘妇女上班当了工人,但下班后仍重操旧业,两天做上一顶,可得两元多钱,积少成多买些新衣服穿。 

  做凉帽对姑娘妇女来说那可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毕竟家里油盐菜钱全靠它,恨的是天天窝在家里很烦人。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不用再做凉帽,这些姑娘妇女也就“解脱”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作伙伴: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时政要闻
   第A3版:时政要闻
   第A4版:周刊
   第A5版:周刊
   第A6版:周刊
   第A7版:周刊
   第A8版:周刊
   第A9版:周刊
   第A10版:周刊
   第A11版:周刊
   第A12版:周刊
   第A13版:周刊
   第A14版:周刊
   第A15版:周刊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小记者
   第A26版:小记者
   第A27版:小记者
   第A28版:小记者
奉化徐凫拱桥
糊火柴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