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程红 通讯员 葛琳
29岁的管敏武是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名脑外科医师。上个月,他被派到市急救中心“锻炼”,每周要轮到两个夜班一个白班。他说,夜班是从傍晚4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其间出车少说也要七八趟,多起来十几趟,半夜12点以后一般也要出车三四趟。”
26日晚上,记者来到鄞州人民医院急救点,跟随管敏武所在的26号急救车,直击急救人员的“夜生活”。
第一次出车 紫鹃新村88岁老人不慎跌倒,头部受伤
接到调度指令,管敏武和司机何师傅、担架员陈师傅一道赶赴现场。
晚上8点06分,3人来到紫鹃新村,家属已在楼下等候。管敏武拎上急救箱,陈师傅带上软担架,跟着家属摸黑走上3楼———在宁波的许多老小区,楼道里没有一盏灯。
受伤的是88岁的老人。当天晚上,女儿带着孩子回家陪老人吃饭。饭后,老人一人回到了里间。等到大家听到动静冲进来,他已经倒在地上直喊疼,右后脑磕到硬物,血从一寸多长的口子上流下来。
管敏武取出纱布覆在伤口上,拿网罩将纱布固定,确定老人腰腿处未摔伤后,和陈师傅一起将他安置在软担架上———事后,陈师傅说,软担架其实就是一块特制的布,能把整个人给兜起来,最累,使用率又最高,“别说老小区,即使是有电梯的公寓,一般也都搁不下担架,还是得用软担架。”
老人不轻,管敏武和陈师傅两人抬有些吃力,这时候,何师傅正好上来。于是,家属在前面引路,3名急救人员摸黑将老人抬下了楼。
晚上8点17分,急救车将老人送抵李惠利医院急诊中心。
医生提醒:老人起身时要放慢动作
在急救车上,家人推断老人可能是起身时没站稳才摔倒的。管敏武认为,一般人久坐后突然起身,也可能因脑供血不足产生眩晕感,站不稳,别说是这么大年纪的老人了。他提醒广大老人,起身时要放慢动作,最好扶着墙壁或桌椅等,以免不慎摔倒受伤。
第二次出车 曙光大地小区50岁男子突发疑似脑出血
回到急救站后20分钟,调度指令又来了,曙光大地小区有男子突发呕吐。
晚上9点18分,3位急救人员来到现场。只见沙发上,一名中年男子口眼歪斜,说话含糊,左半侧身体不会动了。边上一个垃圾桶内则是刚吐的秽物。
病人今年50岁,有高血压,可从来不吃降压药。当天是到哥哥家做客,他兴致颇高,喝了4瓶啤酒。
病人很壮实,用软担架把他抬下楼后,管敏武额头上已经开始冒汗。
急救车上,管敏武一边给病人上心电监护,一边告诉家属,看样子是突发脑出血———脑出血和脑梗塞都属于脑卒中,前者多是在劳累或激动时发病,后者多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
晚上9点33分,急救车抵达李惠利医院。按理说,113医院离得最近,但家属提出要到李惠利医院。
医生提醒:三高等慢性病更得好好养
担任急救医生1个多月以来,管敏武已碰到10多例疑似脑出血的病例了。一半多的病人都是50岁上下的中年男子。他说,预防很重要,按时吃药,控制体重,避免劳累或激动,都是防止脑血管意外发生的良方。
第三次出车 晚上9点40分,放空
返回的路上,26号急救车再次接到调度指令,桑家车站附近有人躺在地上。
5分钟后,车上再度响起调度指令,出车取消。原来,是车站附近的一名居民躺在地上乘凉,经过的路人不明就里,就报了警。
然而,就在几分钟之间,六院急诊儿科一名农药中毒的孩子要转到妇儿医院。这本该是管敏武所在的26号车的任务,结果调度员不得不舍近求远从中医院急救站调车去支援。
耽误了时间,没帮到需要帮助的人,管敏武闷闷不乐地回到了急救站。
医生提醒:好心人报警前最好多了解些情况
管敏武说,7月2日晚上,一晚出车11次,居然遭遇9次放空。除了2次电话提供的是虚假地址,可能是恶作剧外,其他7次均是路人报警,当急救车赶到后,当事人明确表示不需要急救车,大家只好返回。
管敏武希望,路人最好先与当事人简单沟通一下,再决定是否要报警。频频放空会让本就紧张的院前急救资源更加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