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郎平(前排中)在颁奖仪式上开怀大笑。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陈忠和和“黄金一代”功成身退,中国女排开始了一段风雨飘摇的日子。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她们先后迎来了蔡斌、王宝泉、俞觉敏三位主教练。这段“瞎折腾”的日子让中国队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适应高大化潮流的脚步停滞不前,而回到全面灵活的老路上又因为球员的能力不足而难有进步。 在左右摇摆之中,中国队在国际比赛的成绩也屡创新低。2010年世锦赛,中国队位列第十,是自1974年以来的历史最差战绩;2011年大奖赛总决赛,中国队四战皆墨,排名垫底,位列第八;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苦战五局不敌日本,最终获得了第五名。 2013年4月,被口诛笔伐的中国女排终于等来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前任中国队主教练、时任广州恒大女排主教练的郎平。面对转型的困境,郎平给中国队最大的改变就是组建“大国家队”,每次集训的名单都在20人以上,有时甚至超过30人,在联赛中表现出色的年轻球员几乎都获得了到国家队一试身手的机会,也让她们得以迅速成熟。 郎平选材的眼光相当独到。在2013年,她将还在国青队的朱婷“破格”提拔进入一队,经过两年的磨炼,朱婷已经成长为世界一流的主攻。2014年,郎平又将年仅17岁的小将袁心玥招入国家队,甚至跳过了国青队的经历。 新人的迅速成熟,大大增加了中国女排的板凳厚度,而郎平“没有主力阵容,谁状态好谁上”的理念,也让中国女排的队内良性竞争更加激烈。张常宁、林莉、丁霞、刘晏含等新人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而在伦敦奥运会之后,人们还在为中国女排后继无人而感到担忧。 郎平在执教之初曾说过的一句话“这支队伍出成绩会是在2015年”,而郎平的另外一句话则更加让人兴奋———“我们的目标并不仅仅是2016年的里约,而是更远的202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