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吴玉涵 |
城市的空气质量,与每一位市民息息相关。 宁波“大气十条”实施的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把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作为我市最紧迫的民生工程和最突出的中心工作来抓,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提升。那么,过去的一年里宁波的空气质量如何,哪些方面有了提升呢?昨天下午,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多个相关部门,通报了宁波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大气污染防治有关情况。 □金报记者 郑乔 去年灰霾日 较2013年减少113天 宁波是制造业大市和工业经济强市,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和火电装机容量均占全省30%左右,还拥有全球第一的港口码头。因此,污染物减排方面的困难是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 “大气十条”实施的五年来,宁波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工作当中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果。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郑玉芳介绍,2018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21微克(2013年为54微克/立方米),下降38.9%;全市环境空气优良率87.7%;灰霾日较2013年减少113天(2013年为138天),6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我市提前两年迈入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五年累计投入124.5亿 治理大气 郑玉芳表示,宁波五年来累计投入124.5亿元治理大气,带来了令人欣慰的效果。通过火电企业和地方热电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建成1083平方公里禁燃区等,各类燃煤设施进入稳定达标阶段,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十二五”期间,全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26.84%和38.27%,超额完成了“十二五”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同时,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治理也在进一步提升,全市投入17亿元完成734家石化、化工等工业企业的治理工作,镇海、北仑、大榭等重点区域在化工企业排放口、厂界和区域环境中建设221套国内一流的全自动VOCs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利用高科技手段严格监管化工企业废气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8年,全市已经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超过20万辆,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提升港口的岸电使用率。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治理PM2.5还得要持续努力 对于市民来讲,空气是不是好,最直观的感受由眼睛和鼻子提供。 郑玉芳表示,“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开展监测的六项常规污染物即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及一氧化碳年均浓度,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空气质量变好了,蓝天白云不稀奇了,但是,宁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考验。 根据《宁波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的PM2.5来源解析研究成果——宁波PM2.5污染呈现北部最高,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特征,且季节特征明显。冬春季节外来源影响超过50%,这将是今后我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时段。 而且,通过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过程进行对比,PM2.5年均浓度越低,年均改善的幅度会逐渐变小。因此,宁波接下来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全面推进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 “2018年,我市灰霾天数比2013年减少了113天。我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意味着蓝天白云天数越来越多,老百姓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意味着宁波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郑玉芳还表示,接下来的目标是到2020年,宁波环境空气质量要持续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削减17%、17%、20%。全面推进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60%的县级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基本消除重点区域臭气异味,涉气重复信访投诉量比2017年下降30%等工作目标;到2030年,力争全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25微克/立方米。这些,将继续通过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深化工业废气、机动车船污染治理和面源污染治理等系统工作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