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1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咖啡会致癌?疫苗不用种?这八大谣言你信了吗?

知否知否,该是清醒时候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疫苗没用可以不用接种?……2019年1月10日,智止流言,传播真知——2018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在北京科学中心揭晓。在十大“科学”流言中,有8条流言与健康息息相关,摆数据、做实验,让我们一一揭穿这些流言真相。

    □据《央视财经》

    

    谣言1.

    北极32℃高温将导致北极熊灭绝

    流言:北极32℃的高温导致冰川迅速融化,北极熊不得不跋涉更远距离寻找食物,它们最终结局是溺死在海中,或饿死在无冰环境里。

    真相:国家动物博物馆高级工程师张劲硕:32℃的北极显然和人们印象中白雪皑皑的景象差异巨大。其实,“北极”范围很大,不是我们平素所想象的都是冰天雪地。从北极圈到北极点,南北跨越20多个纬度,北极圈里也有茂密的森林和开满鲜花的苔原。很多人一说北极就认为是北冰洋的浮冰区,那里如果达到32℃,当然是很可怕的。

    不过,灭种危机虽尚未到来,但并不能漠视环境发出的警告。毕竟,北极熊只有一个北极,而人类也只有一个地球。

    

    谣言2.

    咖啡含致癌物饮用会致癌

    流言:咖啡中含有致癌化学物质丙烯酰胺,饮用会致癌。

    真相: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系教授陈芳:在对食物进行油炸、烘焙和烤制等高温加工时,当焙烤、油炸等加热过程超过120℃,食品中就会产生丙烯酰胺,且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产生的量越大。

    2018年3月底,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裁决,几家知名咖啡公司销售的咖啡产品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以警告消费者他们出售的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

    咖啡之所以被和癌症联系在一起,与丙烯酰胺的2A类致癌物身份脱不开关系。按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丙烯酰胺被列为2A类致癌物。但2A类致癌物的含义是,动物实验中具有明确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结果还尚未定论。丙烯酰胺虽然可导致大鼠患上多器官肿瘤,但尚缺乏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因此其对人类只是具有潜在致癌性。

    

    谣言3.

    疫苗可以不用接种

    流言:疫苗总“出事”,所有疫苗都不值得信任。而且疫苗其实没有效果,不接种也没关系。

    真相: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余文周:从个体来看,有可能接种无效或者产生副作用,但并不能以此推断出“打疫苗没用”。

    通过疫苗接种,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病例减少了99%,白喉等传染病发病罕见,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目前我国之所以能将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控制在较低水平,靠的就是极高的接种率。

    不接种疫苗的后果很严重。例如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而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约90%以上将发展成慢性乙肝。如患乙肝后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其中1/4最终将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谣言4.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流言: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偏酸性的体质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想要不生病,必须保证身体的碱性环境。酸性体质的女性容易生女孩,碱性体质的女性容易生男孩。通过食用碱性食物、使用碱性疗法,可以改变身体的酸碱性。

    真相: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酸碱体质”本身是一个伪理论。自从十几年前这个“理论”诞生以来,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医生和科普工作者,就一直强调它是一场骗局。关于酸碱性体质,连一篇像样的文献、一点最简单的科学研究都没有。

    2018年11月2日,美国“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欧·杨(Robert O. Young)在美国圣地亚哥法庭被判处赔偿一名癌症患者 1.05亿美元,他当庭承认“酸碱体质”是场骗局,自己也不是微生物学家、血液病专家、医学专家及自然疗法师等,不具备行医资质。

    

    谣言5.

    洗牙对牙齿有害

    流言:洗牙之后牙龈萎缩得更快,牙齿变小变松,牙缝也会变大,所以不要随意洗牙,会把牙齿洗坏。

    真相:北京协和医院无痛牙科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景泉:首先要纠正一个误区,洗牙不是为了美白牙齿,而是去掉牙面的细菌、牙结石、色素等。

    牙龈与牙根面之间不是紧密附着的,而是存在一条0.5~2毫米的浅沟,称为龈沟。龈沟内易积存食物碎屑、附着菌斑,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适宜区域。这些菌斑不断堆积,久而久之就成了牙结石。牙结石会不断“吃掉”牙龈,造成牙龈发炎萎缩,最终导致牙齿脱落。

    

    谣言6.

    家用节能灯致癌还有剧毒

    流言:节能灯是诱发多种癌症的超级癌源,其释放的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并含有剧毒物质汞元素。

    真相: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吴令安:此流言所谓依据是,美国Live Science曾撰文称,“节能灯释放出来的紫外线辐射可能损害人体皮肤细胞,让人过早衰老,甚至可能导致致命的皮肤癌。”但文中的细胞是泡在培养皿里体外培养的皮肤细胞,并不像我们身体上的细胞有表皮保护。其次,该实验对皮肤细胞进行近距离(2.5厘米)、长时间、大辐射量的节能灯照射,这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

    

    谣言7.

    科学家发现人体最大新器官

    流言: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遍布人体的新器官——间质。它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真相: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盛:2018年3月27日,美国的一个科研团队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体组织中一种新的间质组织结构及其分布》的论文。

    美国NBC和CNN新闻采访了该课题负责人之一Neil D. Theise(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Theise在采访中说:“一开始我们觉得间质是个有趣的组织,但是仔细想想它和器官也有些相似之处。我们已经观察了间质的结构,也正在进一步研究它的功能”。

    间质(间隙组织)其实是若干结缔组织、胶原蛋白和内衬细胞组成的网状微型液体腔。把这样一个非典型的简单构造称作器官,实在牵强。与其说“发现了间质”,不如说“看清了间质”更恰当。

    

    谣言8.

    室外能见度低污染惹的祸

    流言:2018年7月底8月初,北京城大气能见度很低,肯定又遇到重污染了。凡是能见度低,就是重污染惹的祸,二者之间可以画等号。

    真相: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桂海林: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单位是米或者公里。能见度越高,我们看远处的东西越通透,反之则看不清楚。

    能见度高低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影响:颗粒物浓度、化学成分、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我们常说的“空气质量”只代表颗粒物浓度。夏季“桑拿天”湿度较大,就像洗完澡后的卫生间充满水汽,对阳光散射作用明显增强,导致光线投入到人眼中的量减少,所以能见度降低,从视觉上,这和颗粒物浓度高导致的污染天气很像,所以容易被误认为“空气质量重污染”。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