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聚焦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2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昨开幕

以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郑栅洁等任大会执行主席裘东耀作政府工作报告

宁波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现场

全体与会者起立,奏唱国歌。

    本报讯(记者 章萍)实干赢得未来,奋斗成就梦想。昨日上午,宁波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隆重开幕,出席会议的472名市人大代表肩负全市人民的重托,激情满怀地步入会场,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担任大会执行主席的是:郑栅洁、余红艺、宋越舜、翁鲁敏、王建康、胡谟敦、王建社、俞雷、王霞惠。

    上午9时,大会主持人余红艺宣布大会开幕,全体起立,奏唱国歌。在热烈的掌声中,市长裘东耀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裘东耀回顾了去年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新进展。他说,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较好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45.5亿元,增长7%,跻身经济总量万亿城市行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9.7亿元,增长10.8%。这样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裘东耀在报告中建议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和宁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这一主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全面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入开展“六争攻坚”行动,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左右,在高质量前提下能快则快;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超过2.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能耗和环境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

    裘东耀说,围绕上述目标要求,今年将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打造实体经济新优势;二是扩大投资消费,充分激发内需市场新潜力;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持续提升创新发展新动能;四是聚力改革攻坚,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新突破;五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取得三大攻坚战新成果;六是强化内外合作,加快构筑开放发展新格局;七是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倾力塑造品质宁波新形象;八是加快城乡融合,率先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九是优化公共服务,努力实现民生福祉新提升;十是强化共建共治,奋力续写城市文明新篇章。

    裘东耀说,将深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高效施政、从严治政,以深化实施机构改革为契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高站位加强政治建设,高水平加强法治建设,高质量加强效能建设,高标准加强清廉建设,着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裘东耀最后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宁波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勇立潮头,以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数说2018成绩

    10745.5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跻身经济总量万亿城市行列;

    2655.3亿元

    财政总收入增长9.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9.7亿元,增长10.8%;

    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提高到2.6%;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9:1;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0134元和33633元,增长8%和8.9%;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

    连续10年居全球第一

    机场旅客吞吐量

    突破千万人次;

    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成功获得省“平安金鼎”

    第九次获评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9十方面重点工作

    1

    打造实体经济新优势

    1.做大做强企业主体。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培育千亿级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

    制造业贷款增长10%以上。持续推进“凤凰行动”宁波计划,新增境内外上市和过会企业5家。

    2.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持续增强建筑业竞争力。

    提升发展服务业优势行业。加快培育专业服务业。

    建成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深化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

    3.加快壮大数字经济。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增长25%。超前布局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推动前洋E商小镇、i设计小镇、机器人智谷小镇、息壤小镇、芯港小镇等加快发展。

    2

    激发内需市场新潜力

    1.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深入实施“项目争速”行动,民间投资均增长10%以上。加快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会议中心、江北污水处理厂、象山湾疏港高速一期等重大设施项目前期。

    2.积极促进消费增长。

    贯彻落实国家促消费政策,出台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实施意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推进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5%。

    完善15分钟商贸便民服务圈。支持快递业发展,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3.优化内需增长环境。

    切实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推进招商“一把手”工程。推动浙商甬商回归,引进内资增长7.5%。

    鼓励企业深度拓展国内市场。支持宁波保税区、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打造供应链创新应用高地,构建企业拓展内需市场新渠道。

    3

    提升创新发展新动能

    1.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加大“3315系列计划”引才力度,发挥企业引才育才主体作用,优化用才留才环境。

    建设全球引才网络平台。大力弘扬“港城工匠”精神,打响青年友好城品牌。

    2.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高水平规划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提升宁波国家高新区、“千人计划”产业园、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平台能级。

    谋划建设甬江实验室。新增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0家以上。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组织实施10个“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攻克100个重大核心技术产品。

    发挥创投引导基金作用,成立并运作5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开展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试点,加大政府采购和保险支持力度,推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宁波军转民科技园等建设。

    4

    推动体制机制新突破

    1.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80条,切实降低各类营商成本。企业常态化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力争新增工业用地全部按照“标准地”出让。一般企业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前审批“最多90天”。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2.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

    力争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和亩均增加值均增长7%以上,整治提升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低效企业500家。深入推进国有土地二级市场建设。

    3. 深化其他领域改革。

    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市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加强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落实国家税制改革各项工作。

    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更好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服务。

    5

    取得三大

    攻坚战新成果

    1.打好风险防控攻坚战。

    2.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城区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基本完成涉气“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80%左右。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标率达到90%。

    6

    构筑开放发展新格局

    1.巩固发展开放型经济。

    全面落实稳外贸政策措施,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开展中东欧商品跨境电商进口行动。

    建设进口商品小镇,推进大榭国际能源贸易岛建设。

    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培育境外经贸合作区6个。鼓励海外投资企业回归。

    2.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争取中国(浙江)自贸区赋权扩区延伸到宁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合作。积极落实出入境便利措施和外国人就业准入制度。

    3.深化沪甬战略合作。

    推进浙沪(宁波)合作示范区建设,落实沪甬合作各项协议。

    参与建立长三角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交流机制,共建上海宁波研发园等科创平台。

    推进与长三角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互联互通。

    4.推进都市区同城化发展。

    出台大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甬舟优势互补,加大沿海岛屿合作开发力度。促进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协同推进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加强浙东五市合作。

    7

    塑造品质宁波新形象

    1.完善市域功能布局。

    高标准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东钱湖区域、镇海新城、北仑滨江新城等区块。推动奉化、海曙西部加快融入中心城区。

    扎实推进大湾区建设,加快余姚、慈溪、杭州湾新区一体发展。

    2.加强城市有机更新。

    推进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分类改造绕城高速以内、其他区县(市)城区建成区范围内的城中村,启动改造面积280万平方米以上。创新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整治长效机制。实施商业街区更新改造,中心城区完成主干道(街区)综合整治7条、新增停车位1.6万个。

    3.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

    加大“桥头跳”、道路坑洞等整治力度。新改建各类公厕2000座以上。

    完善垃圾分类末端处置体系,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90%。

    推进综合供能服务站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国家绿色交通城市。

    8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1.优化发展现代农业。

    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强镇3个。扶持振兴余姚榨菜、奉化水蜜桃、宁海望海茶等经典农产品。

    培育发展宁波汤圆、慈城年糕、象山海鲜等乡愁产业,做大做强“甬优”种业、“涌优”牛奶等特色产业品牌。支持远洋渔业发展。

    2.全面推进富民强村。

    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镇村联建统营、“飞地”抱团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

    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示范乡镇10个、A级景区村庄250个。

    3、创新涉农体制机制。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生态“坡地村镇”建设。全面完成“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任务。完善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机制。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9

    实现民生福祉新提升

    1.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开展“甬上乐业”计划,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创业实体6万家。深化“宁波无欠薪”专项行动。

    2.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96%。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工作。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0所。全面推广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

    加快浙大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宁波大学“双一流”高校建设。

    3.深化健康宁波建设。

    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组建一批县域医共体,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扩大智慧医疗平台应用。

    建设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家庭医生服务水平,精准服务签约重点人群。

    争创全国卫生城市“五连冠”。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亚洲举重锦标赛等重大赛事。

    4.持续加强社会保障。

    户籍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6%以上,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

    完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优化社会救助体系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

    城乡社区老年助餐、配送餐服务覆盖率达到75%以上。

    80岁以上老人意外伤害保险实现全覆盖。

    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推进失能半失能老人等集中护理。

    10

    续写城市

    文明新篇章

    1.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四项工程,力争70%的公共服务窗口达到“文明窗口”标准。

    启动宁波美术馆提升项目,谋划新建市青少年宫和妇女活动中心。加快县域融媒体建设。

    2.提升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宁波2020”建设计划。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0%。加强城市形象建设和推广。

    3.深入推进平安建设。

    构建“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完善社会治理标准体系和网格化服务管理。

    加强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造最具安全感的城市。

    金报记者 戴晓燕

    摄影记者 张培坚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