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晚,长街西岙村举行正月十八抬大龙民俗活动,吸引上万人前来观看。 |
 |
昨晚,长街西岙村举行正月十八抬大龙民俗活动,吸引上万人前来观看。 |
正月十八夜,西岙抬大龙。昨晚,宁海长街西岙村再次成为宁波的网红村落。漫天飞舞的烟花、一青一白两条“长龙”刷爆宁波人朋友圈。当晚,传承了700多年的正月十八行大龙活动在这里盛大举行。 活动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宁海长街西岙村正月十八行大龙文化民俗活动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相传宋理宗年间,陈氏十一世祖文纬公官右司郎中,退老而归,道经扬子江,风浪交作。文纬公仰天哀告,霎时现出龙身,二龙夹舟,速绘其形,复还故土,于是设每年正月十八夜二龙飞舞,以答祖愿。据西岙村村民介绍,“行大龙”自公元1254年正月十八夜开始,至今已有765年历史,1929年因战乱中断停舞,2004年又全面恢复。 西岙行大龙年俗中最大的看点是两条巨型龙灯,融竹编、木雕、彩绘等传统工艺于一体,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正月十八夜展示时,一条龙由40人左右一对一地抬着游动,亦称“抬龙”。该文化年俗2012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今天的西岙人来说,除夕夜这一天可以不回来,但是正月十八那天,在外工作生活的西岙人,还有西岙外嫁出去女儿,都要赶回家乡和家人团聚。当然,重头戏还是晚上的行大龙活动。西岙人更习惯把过春节称为“过小年”,过十八夜才是真正的过大年。 正在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努力 西岙村村主任陈国宝说,在过去的700多年里,这个有着美好寓意的活动,一直沿袭着。“起初,先人们行大龙是还祖愿,并祈福农耕和生活。2004年,中断70多年开始恢复时,村民们都非常支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陈国宝说,如今,他们这代人接棒行大龙的任务,希望将其发扬光大。“我们希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超越前辈,把传承工作做得更好。村里人团聚在一起行大龙,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百姓安居乐业的见证。”陈国宝希望西岙地方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参与进来。 西岙行大龙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万珍说,最近几年,村子里除了做文化民俗活动外,行大龙的国家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也一直没间断过。“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要在西岙建造一座非遗博物馆,现在我们正在积极筹备建立非遗馆,等非遗馆建好后,就正式把西岙正月十八行大龙活动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村民陈文渊,抬龙已有15年,他说,一条龙的制作需要半年时间,费用大概在几十万,两年左右,要重新制作过。“目前村里大多是中壮年男性参与抬龙工作,年纪最大的五六十岁,年纪最小的十五六岁,当然年轻人是在前面举旗,做引领。这些年参加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陈文渊有个希望,可以让村里的年轻人,继承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并把这项文化年俗活动发扬光大。“再过两年,可以让儿子接班了”。 活动现场,记者还碰到了三位来自西岙隔壁村的姐妹。最近几年的正月十八,她们都会赶来西岙,观摩行大龙活动。“传统文化活动很热闹,我们也图个吉利。” □金报记者 施代伟 摄影记者 张培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