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东书风传习所在慈城开馆

传承风骨 112幅浙东名家作品展出

书法爱好者在馆内参观学习

浙东书风传习所在慈城古镇开馆

    3月的甬城迎来了难得的晴好天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书香宁波又一次进行书法文墨作品的集中展示。

    昨日上午,浙东书风传习所在慈城古镇民主路94号正式开馆,同时还举行了慈城“三沈”书法作品捐赠仪式。馆内同时展出了梅调鼎、钱罕、沈元魁等浙东书风名家的作品,共计112幅。前来现场的市民在参观之余,更是纷纷感叹书香宁波底蕴深厚。

    通讯员 杨芝 陈丹群

    记者 朱立奇 摄影 徐烽

    “浙东书风”远溯东汉年间 慈城人梅调鼎确立该书法风格

    开馆仪式现场,主持人李皓先向现场观众介绍了“浙东书风”的悠久历史。“浙东书风”的历史最初可追溯到东汉建武年间,宁波余姚地区出土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历经千年,到了清末,由宁波慈城人梅调鼎进一步确立的这种书法风格,被称为“浙东书风”。浙东书风也是浙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梅调鼎,这位被日本书法界誉为‘清代王羲之’的大书法家,拥有众多徒弟,钱罕是其最得意的弟子。钱罕也收了很多弟子,不少成了名家,比如说钱文斌、沙孟海、沈元魁等,他们共同继承发扬了浙东书风。”

    此次浙东书风传习所设立于慈城古镇,不仅由于古镇保留了1200年前唐代街巷格局,更是因为慈城人文荟萃,从宋代的杨简心学到近代的严信厚、秦润卿、周信芳、谈家桢等名人、大家辈出。同为慈城人的沈元魁、沈元发、沈师白书法造诣被业界认可,人们称他们为一门“三沈”。作为钱罕的弟子,甬上书法大家沈元魁已于2016年故去,沈元魁、沈元发是亲兄弟,沈元发、沈师白则是父子。

    书法界对于蕴寓自慈城古镇的“浙东书风”,有着高度评价:中锋用笔,“将浓遂枯,带燥方润”,“潜气内转、布局自然”,既有典雅肃穆之韵,又有荡气回肠之势。

    从梅调鼎到钱罕、凌近仁,再到今天的“三沈”,自成一体,扬名于世。“浙东书风”可谓是文风遒劲、文脉绵延。

    浙东书风传习所建馆 从筹备到落成只有短短数月

    此次浙东书风传习所建馆是由沈元发、沈师白两父子发起,作为浙东书风当代传人,沈师白讲述筹备浙东书风传习所中,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2016年的春天,沈师白与伯父沈元魁、父亲沈元发结伴回慈城游玩,并参观了《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回来后,伯父沈元魁感慨万千,回忆起他少年起在慈城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慨于慈城十几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一大批像冯骥才祖居博物馆这样的古建园林得以修缮,而且街巷整洁,展陈美观大方。沈元魁和沈元发共同提议,沈家一门应该回馈故乡,把“三沈”的力作和其他“浙东书风”的作品捐赠给政府。

    “我们沈氏祖上世居宁波慈城,祖居就在冯宅祖屋东南面300米外的慈城民权路与中华路交汇处,堂名‘松云轩’。我的曾祖父沈问梅公是位清代秀才,祖父沈菊人好读书,善书法,伯父沈元魁、父亲沈元发,也都出生在慈城。把一辈子的心血,都献给了浙东书风及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

    2016年11月,沈元魁老先生因病去世。可浙东书风传习所建馆事宜并未停止,去年秋天,沈师白与其他沈氏后人正式与慈开公司接洽捐赠设馆事宜。“没想到短短几个月,浙东书风传习所就落成,地方就选在与古色古香的冯骥才祖居博物馆遥遥相对的地方。伯父沈元魁的遗愿终于玉成。” 沈师白感慨地说道。

    传承浙东书风风骨 期待更多书法爱好者

    在开馆仪式现场,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蔡毅对于慈城一门“三沈”的书法造诣给予高度评价:在宁波书法界,“三沈”的书法造诣,名扬甬城,并为 “浙东书风”传统文脉在当代的传承和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前,沈元魁、沈元发、沈师白的《三苑掇英》也经西泠印社出版,其中展现了深厚的书法功力,也充分展示了“浙东书风”的文化魅力,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好评。

    “设立‘浙东书风传习所’,不仅可以将‘浙东书风’这一延续千载的独特书法文化发扬光大,更能展现我们宁波当代文人的风骨、作为和担当。开馆以后,浙东书风传习所会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交流活动,并努力为广大宁波的书法文艺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希望能不断培养、普及和提高民众对高雅艺术的兴趣爱好和鉴赏水平。”蔡毅如此介绍道。

    据现场慈开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浙东书风传习所开馆后,公司将全面负责新馆日后的日常管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