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各地很快会掀起一次次减负潮,但是根据历史的经验,不管是基层干部还是老百姓,最希望的是见到长效,希望各级部门不要把减负仅仅当成一次病菌大扫除,更要找到滋生病菌的病灶,通过彻底清除病灶,让基层治理健康高效运行。不要出现基层干部没了显性负担,却增加了隐性负担的现象。不要出现基层负担减了,百姓困难增多了的现象。 基层负担所以重,关键还是现在基层治理的运行机制已经滞后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比如机构设置不科学、考核制度不完善、用人制度不合理等问题,都会导致基层负担过重。 如果这套机制不改变,即使一些地方表面上按照《通知》要求减负,也会出现新的负担。比如,《通知》明确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地方和部门也要按此从严掌握。这是硬杠杠,但是如果有的地方不在纸上做文章,而在手机上暗度陈仓怎么办?《通知》强调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对防止层层开会作出规定。可是基层干部手机上各个部门的APP如果不减少,即使不开会,光每天互动也受不了。 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进行制度创新,从而形成减负的长效机制。怎样进行创新?笔者认为,不妨借鉴“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的思路,县委县政府可以设置一个类似于“基层办”或“综合办”的办事机构,凡是上级部门、县级各部门对基层部门布置的工作、进行的考核,通过共建、共享,都在这个机构进行加减乘除、合并同类项,真正把必须由基层来干的事项通过一个路径布置下去,而相应的督查、考核也由这个机构代办。这就对来自上下两方面的形式主义起到了过滤作用,由此重新厘清基层责、权、利的关系,做到权随事转、人随事转、钱随事转,防止给基层干部增加隐性负担或给老百姓增加困难。 丁慎毅(淄博电视台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