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3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梅调鼎:浙东书风创立者的那些故事

定浙东书风之基 以布衣而名书坛

梅调鼎扇面

(慈溪三乐堂孙仲山先生藏)

梅调鼎画像

(后人绘画而成,无出处)

致王瑶尊手札

(慈溪马国庆藏)

    ◎图片由慈溪陈之佛艺术馆胡迪军提供

    3月11日,浙东书风传习所在慈城开馆。开幕仪式中,浙东书风的传承人,慈城“一门三沈”中的沈师白追忆了家中长辈与浙东书风之间的历史,并深情回顾了浙东书风奠基人——慈城书法大家梅调鼎。

    近些年,梅调鼎的书法造诣、清廉为人,以及关于他墓地的考古发现,时有见诸报端。在浙东书风传习所开馆之际,本报特邀常年关注慈溪地域文化的童银舫先生,请他来拨开历史的迷雾,以历史上相关记载为根据,还原一个真实的梅调鼎。

    □记者 朱立奇

    祖上曾应文天祥号召而抗元

    梅调鼎,字友竹,晚号赧翁,慈城人。

    关于梅调鼎祖上迁居宁波的历史,叶伯允《赧翁小传》开篇记载:“赧翁姓梅氏,讳调鼎,字友竹,先世自镇海迁慈溪,遂为慈溪(慈城原属慈溪)人。”

    虽然梅调鼎一生都没有做官,可他的祖上不仅出过进士,更有过与大名鼎鼎的文天祥一起抗击元军,最终捐躯的先人。据凌近仁《梅调鼎》手稿中记载:梅调鼎的先祖梅宽夫,南宋咸淳年间进士,被调任慈溪担任军职,并兼职县里行政事务管理。南宋末年,随着元军南下,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当时的宰相文天祥号召天下义军勤王,梅宽夫率领一批慈溪好男儿远赴常州与元军作战,最终战死在常州城下。还有一种说法是,梅调鼎祖上在明末清初来镇海做官,其中一支在柴桥发展,后来从柴桥迁到慈城。

    因书法太差屡次落第 发奋习书终成大家

    据记载,梅调鼎在考中秀才后,去参加乡试也就是考举人,没想到却因为字写得太差,数次应试不中。屡次落第后,梅调鼎放弃了进入仕途,转而发奋练习书法。

    没能考取功名又擅长书法,坊间就有了关于梅调鼎职业的揣测,很多人以为他是靠卖字画为生,其实不然。书坛泰斗沙孟海就曾说过:“他(梅调鼎)是个山林隐士,脾气古怪,不肯随便替人家写字,尤其是达官贵人,是他所最厌忌的。”既然不是卖字画,那总得有个生计吧。散木《梅调鼎》记载:梅调鼎“家道本不富裕,为了生活,不得不到当时一家钱店里当司帐,一直到他去世为止”。司帐就是旧时管理银钱账目的人,类似于今天的会计,或者财务管理。

    关于梅调鼎的生卒年月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赧翁小传》记录:梅调鼎生于清道光十九年,即公元1839年,己亥年;《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则记载:梅调鼎生于1839年或1840年;凌近仁《梅调鼎》手稿却写“生于清道光廿一年”,即公元1841年,辛丑年。至于其去世的年份更是有1906年、1909年等多种说法。后据梅调鼎的老友、慈城名医胡炳藻的医案札记证实,梅调鼎病亡的确切时间在1906年3月10日。

    老师、朋友、弟子 多为甬上名人

    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为浙东书法大家的梅调鼎,交往的也都是浙东一带的文化名人。据说梅调鼎的书法出名后,官僚富商纷纷登门求字。梅调鼎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以此表明心迹,讥拒权贵。

    梅调鼎曾跟随晚清名士何松学习诗文。何松不仅自己有不少著作传世,还曾在天一阁批校藏书,后在晚清宁波重要的学术交流机构——宁波辨志文会担任主讲老师。这一对师徒,还曾将彼此写入自己的诗文中。何松在其《题慈湖雅集图》写道:“剩有寒梅无与偶。”这“寒梅”就是指梅调鼎。梅调鼎也有诗《陪何夫子廖廖庵看牡丹》云:“忆我十五二十时,暮春每登何氏堂。”昔日的青年才俊梅调鼎,在暮春时节,时常登门拜访何松,学习诗文是他人生中难忘的经历。

    梅调鼎心性孤傲,看得上的朋友也不多。说得上名字、历史有记录的,大体有徐杲、胡炳藻、陈康瑞、王瑶尊、王定祥、何其枚、范铸、冯幵等几人。其中王瑶尊与梅调鼎一样,曾经跟着何松学习诗文。王瑶尊,字家振,号初文,慈溪人,年岁略大梅调鼎几年。

    范铸,字率夫,号柳堂,晚年更名铸,这位比梅调鼎小近20岁的后辈是三北(今属慈溪市)人。梅调鼎对范铸的人品和作品都非常推崇,在他写的《注韩室诗存》中有写给范铸的诗,其中《赠范柳堂》有句云:“相与论文章,见地何卓然。出视登贤作,仿佛韩孟篇。从知廓庙器,留滞泮水边。”对范铸的文章和见地,大大夸奖了一番。

    这些朋友中,最欣赏梅调鼎的是慈城人冯幵(音jiān)。冯幵原名鸿开,字君木,号回风,是沙孟海的老师。在梅调鼎去世后一年,冯幵得病,甬上名医范文甫去慈城给他诊治,看完病后不肯接受酬劳。冯幵实在过意不去,拿出珍藏的梅调鼎墨迹相赠。后又为此事写了一首诗:“割爱相酬同脱剑,此情须抵白金千。”又是“割爱”,又是“抵白千金”,可以想见其对梅调鼎的书法作品非常珍惜,可谓知己。

    至于梅调鼎的弟子中,最为宁波人熟悉的就是书法家钱罕,而凌近仁、沈元魁、沈元发等,皆为钱罕的弟子。

    奠定浙东书风 闲余还爱制紫砂壶

    梅调鼎作品不少,但生前并无诗文集和书法集行世,现存三种单行本分别为《注韩室诗存》《梅赧翁手书山谷梅花诗真迹》《赧翁集锦》,均为后人刊印。其中1943年出版的大开本宣纸玻璃版精印《赧翁集锦》,是征集梅氏亲属及朋友、门生所藏精品选编而成,可谓梅调鼎书法的代表作。

    让人没想到的是,梅调鼎除了书法写作,还有制茶壶的爱好。他曾在慈城的林家大园内创办玉成紫砂壶窑,并亲自书写壶铭。由于玉成窑茶壶存世很少,又有梅调鼎的落款,故颇受当代收藏家的喜爱。

    作为浙东书风的奠基人,梅调鼎的书法从清末以来,一直受到书法界的好评。1920年梓印的《海上墨林》有评价:“梅调鼎,字友竹,慈溪人。品行端谨。书法二王,诣臻神妙。”字数虽然不多,但“品行端谨”“诣臻神妙”八个字就是对梅调鼎人品和书品最高的褒扬。冯幵更是如此评价:“(梅调鼎)先生于古人书无所不学,少日顓致力于二王,中年以往,参酌南北,归于恬适,晚年益浑浑有拙致入化境矣。”“梅赧翁书,其用笔之妙,近世书家殆无有能及之者。”

    另外,如今常有人引用帝师翁同龢的评语,说梅调鼎的书法“三百年来所无,惜乎布衣,致声名寂寥”。但这句话没能找到出处。其实郑孝胥说过类似的话,他虽因曾经担任伪满洲国总理而被国人唾弃,但在书法上却是造诣颇深,他对梅调鼎更是推崇备至,说梅调鼎是“二百年来所无”。这是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记录的,可惜很少有人注意。

    “近日浙东书风传习所在梅调鼎的老家慈城开馆,由梅调鼎奠定的浙东书风,有了确实的传承之所,实乃幸事。”童银舫感慨地说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