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 朱慧卿 |
父亲病危,请网友投票决定要不要继续救治……这样一则新闻日前引发讨论。3月15日,有常州市民在当地论坛发起了一个投票帖。对此,网友的意见针锋相对,有人毫不留情地批判发帖人;也有人表示理解当事人的做法。(3月18日《新京报》) 据悉,这位网友的父亲骑电动车摔倒后受伤,进行脊椎手术后本已愈合出院,谁知术后伤口化脓,又出现问题。医生表示“能活多久看‘造化’了”、“一百万花下去也不一定有用”。面对这样的处境,换成任意一个子女,都会陷入选择困境之中。救与不救是人性与理性的双重考验。 不难理解,死亡是人生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笔者以为,别把“投票救父”过于复杂化。 首先,每个人都应该有着正确的生死观,每个个体都是自由的,必须被尊重。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自己高寿无疾而终是一种幸事;倘若因疾病受到一些生理上的折磨,死亡也许是最好的解脱,而且也不会给在世的亲人增添过多压力。 其次,也正如有学者所言,“即使是亲人也没有‘权力’宣判患者的生死,更不要说让网民来决定了。当然,在抢救已没有意义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更大经济负担,亲人有‘权利’放弃救治。”由此可见,“投票救父”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最终的决定权,一方面要考虑医生的最后诊治结果;另一方面也应尊重病人的意愿;而且病人亲属的感受也须顾及。 再次,也应该认识到“放弃不等于冷漠”。尤其是身处于生死两难之际,在世的亲人做抉择,不仅需要战胜自己内心障碍,有时甚至还要面对世俗眼光,这些均需要理智与勇气。当然,让这种无奈的痛感更少些,需要我们对亲情多些珍惜与呵护。比如,父母在世时多陪陪他们,就会少一些至亲离世时的愧疚。 总之,某种意义上讲,“投票救父”之所以引发广泛热议,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这样的取舍难题。而纾解这种抉择之难,既需要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也需要科学生死观知识的普及。 杨玉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