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动现场,人们向捐献者表达哀思和敬意。 |
昨天上午,2019年宁波市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者缅怀祭奠活动,在镇海大同公墓第五墓园宁波市遗体捐献纪念陵园举行。 捐献者家属、受捐者、志愿者、医务人员、学生代表等28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通讯员 章友 记者 童程红 文/摄 捐献者家属:他没有真的离开我们 通过捐献,留住了自己爱的人。这是许多捐献者家属共同的感受。 在遗体捐献纪念墙上,记者看到了许多曾报道过的捐献者:有患脑胶质瘤,最终留下了一双美丽眼睛的湖北籍女子余历芳;有意外离世,留下了一肝双肾两角膜的空调维修工潘祖礼、货车司机怀高峰;还有人们熟悉的江敏、孙永海、陈财龙、胡秀芝……人们在这些名字前久久伫立,细细地擦去肖像上的灰尘,又将鲜花献上。 “值得。”捐献者家属郑大姐带着11岁的儿子,看着纪念墙上丈夫任自力的照片说道。她眼里含泪,语气却很坚定。 任自力是2014年出车祸走的,当时年仅43岁。一家人在悲痛中作出了捐献器官、角膜的决定。任自力的一肝双肾挽救了3名重症患者的生命,他的一双角膜帮助两名角膜病致盲的患者重见光明。 “不要让别人经历我们经历的痛,不要让别的孩子失去他的爸爸。”这是郑大姐当时的想法,那一年儿子小任才6岁,还不太懂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过去5年,郑大姐每年临近清明节都会带小任来纪念陵园看爸爸。2017年,公公任怀梁去世,捐献了遗体,他的名字也出现在纪念墙上。每次看到那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自发来陵园祭奠,每次看到墙上又新添了捐献者的名字,郑大姐就会跟儿子说:“爸爸和爷爷多幸福啊,这么多人陪着他们,大家都没忘记他们。” 小任现在已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知道爸爸和爷爷做了非常伟大的事。 这些年,郑大姐也常常会想那些接受了丈夫器官和角膜的人过得怎样:“虽然没见过面,就连他们是男是女也不知道,但心里总是有一份牵挂,总是盼着他们活得好好的,健健康康的。他们过得好,就好像我老公并没有真的离开我和儿子。” 现场,郑大姐也登记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她告诉记者,丈夫和公公都是捐献者,她去世后也要完成捐献,将大爱传递下去。 受捐者:他们都是我的大恩人 得益受捐,留在了自己爱的人身边。这是许多受捐者共同的感激。 昨天,在鄞州二院接受了肾移植的30名患者来到纪念陵园。他们中的多数人严格来说已经不再是患者了,除了要吃抗排异的药物以及不能太操劳以外,他们看来与普通人无异,有的人找到了工作,有的人组建了家庭,还有的人有了自己的孩子,疾病带来的阴霾正逐渐散去。 受捐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感激。他们将想说的话录了下来,播放出来,希望大爱可以穿越时空,在另一个世界的捐献者们可以听到:“谢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可以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谢谢你,你的肾脏是最好的礼物,我会好好珍惜。谢谢你,我会好好活着,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63岁的肝脏受捐者周大伯则在现场仔细寻找自己的“大恩人”。他说,自己是2017年9月23日做的肝移植手术,自己永远不会忘了这一天,那是他重生的日子。 “我想知道捐献者是谁,想跟他和他的家人说声谢谢,但是医生不肯透露信息,只说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正月初二,周大伯就自己上陵园来找了,可惜没有收获。昨天,他在妻女的陪同下又来了,这一次,他锁定了3个人,年龄相符,去世的时间也吻合。 看着3人年轻的面容,周大伯百感交集。他不打算继续找下去了。“因为,对我来说,这墙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大恩人。我好好生活,好好保养,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他说,自己和家人都决定了,百年后也要捐献器官,为其他人带去生的希望,就像别人曾给他带去生的希望一样。 ■延伸阅读 全市已登记志愿者3000余人,实现捐献547例 记者从宁波市红十字会获悉,近年来,我市的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工作围绕政策保障、人文关怀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殡葬、积分落户、交通事故优先处置、困难家庭助学帮困等政策,捐献志愿者、捐献者及其家庭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价值获得感。 截至目前,全市已登记遗体(角膜)、器官捐献志愿者3000多人,实现人体器官捐献189例、遗体捐献119例、角膜捐献239例,挽救了560多名重症患者的生命,使近500人复明。 2018年,全市新增器官捐献28例,遗体捐献23例,角膜捐献39例。2019年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器官捐献4例,遗体捐献6例,角膜捐献4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