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3月2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爸爸接送周” 有触动才有新的可能性

漫画 朱慧卿

    连日来,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开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动,倡议孩子的父亲尽可能接送孩子上学,引发舆论关注。尽管大多数网友赞成学校的做法,但也有网友担心过于强调爸爸参与,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会造成伤害。记者从负责该项活动的老师处获悉,“爸爸接送周”是倡议而非强制。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活动不是否认母亲或其他亲属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而是希望父亲也能多融入其中。(3月27日《北京青年报》)

    即便没有校方的解释,公众也应该清楚,“爸爸接送周”活动,更多还是倡导意义大于实际约束。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一种提醒,是为了敦促爸爸们反思:自己在子女教育中是否尽到义务?在一个星期内,由爸爸接送孩子上下学,这或许什么都改变不了,又或许能改变许多。谁知道呢?当我们不去尝试,就永远不知道会有什么效果。就事关子女教育的家庭内部分工来说,我们有着太多的按部就班、太多的习以为常,一点点外部的敲打与触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统计,经常接送孩子的,妈妈或爷爷奶奶占据大多数,爸爸仅有13%。当然,我们可以就这一现象给出许多合理化的解释,其中最具代表的说法就是“爸爸不是不想接送孩子,而是不能”。的确,中国家庭的传统,素来是男性负责“赚钱养家”,许多年轻爸爸们,应付工作、经营社交尚且疲惫不堪,又哪来的精力去接送孩子上下学呢?这番说辞孤立看来并无问题,可是联想到许多职场女性边工作边顾家,两个“主场”连轴转,衬托之下就有些站不住脚了。

    爸爸没办法接送孩子,有些困难是客观存在的,而另一些“困难”则是基于惰性以及习惯。有些事情,最开始不去做,就一直不会去做。总是由老人或者妈妈接送孩子,久而久之,所有人都认为这才是正常状态,而不再试着促成爸爸来尝试这一“工作”。

    所有的事情都有其惯性,习惯成自然,在许多时候实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因为这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以及自我突破“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契机。学校开展“爸爸接送周”活动,以此为出发点,许多家庭慢慢试着打破内部固有的分工,而孩子的爸爸也可以重新审视亲子关系和自己的教育责任。当年轻的爸爸们,能做到在一周时间接送孩子,他们就完全能在更多的时间里接送孩子,这仅仅取决于他们的主观意愿、分配精力的方式以及管理时间的能力——尽一切努力去尝试去摸索,然后才能通往更多的可能性。    然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