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戈尔的智能化车间
宁波的制造业以轻工业起步,改革开放前30年中,“made in Ningbo”的“一根线、一支笔、一块布、一件衣服”成为了宁波经济崛起的主要生力军。但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环境、消费偏好的变化、产能过剩等因素,让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期的阵痛,如何提升宁波传统制造业成为宁波经济加速成长的当务之急。
4月4日,我市举行全市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现场会。在走访交流中,记者发现,宁波传统制造企业正在通过生产、管理、销售三大方面的创新不断提升自己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通讯员 吕咏 记者 乐骁立 文/摄
生产创新:订制周期由15天缩至2天
现场会的第一站,是宁波老牌服装巨头雅戈尔,记者不止一次参观过雅戈尔的精品西服智能化车间。许多人进入这个耗资1亿多元、耗时1年多的智能车间后的第一感官,并不是很吃惊,因为车间里仍然有许多工人。但当一批批专业的服装企业负责人参观之后,他们由衷发出感叹,这可能是目前全国最为先进的服装智能车间。
智能制造的第一个难点在于工艺的描述,特别是对于要实现个性化定制的服装来说,要把一件西装几百道工序按照个性化的要求描述清楚,派发到每一个工人、工位上,这是智造系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能完成这一步,要归功于雅戈尔多年的工艺制造积累,对每一道工序,雅戈尔都已经完成了一套自己的工艺标准。当系统接到一件服装的生产数据后,能够自动分解生成,几百份工艺单,发送到每位工人工位上的PAD屏幕上。工人刷卡上工,便能非常清楚自己下一步要做些什么。
一件西服的订制涉及70多片布料,300多道工序。在以前生产一件量身定制的雅戈尔西服需要花15天的时间,现在只需要2天。智能工厂上线之后,预计年产量可达14万套以上,从产能上来看,提高了20%。大规模定制生产能力也由原先总量的10%增加至30%以上。
数据在一台台缝纫机中间飞速奔跑,让一家近40年历史的服装生产企业闪烁着科技的光芒。
管理创新:每个员工都是创业者
中国企业家中最喜欢谈管理的大概就是海尔集团的掌门人张瑞敏,近几年,张瑞敏将原层级的管理模式打破,让每个人都变成创业者,海尔集团变成一个创业平台,给予员工创业资金、项目上的支持。
在宁波,也有这么一位企业家,先于张瑞敏开启了这一内部创客的模式。这位企业家就是博洋集团董事长戎巨川。
在他的内部员工创业蓝图中,创业初期每一个业务员都被视作一家独立的外贸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创牌后,每个设计人员都被视作一家模拟公司,自负盈亏,设计员的收入与设计产品的销售业绩挂钩。
最近几年,他更是推动小公司化的改革,每个业务单元小组就是一家充分权限、直面市场的公司。在这样的机制下,团队每个成员充满活力和斗志,通过市场来磨砺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目前我们大概有9个品牌团队,销售过亿,利润过千万。特别是去年,我们品牌的亏损比例已经非常低了。”戎巨川说,三年前博洋不少孵化的品牌以亏损为主,而现在整个品牌阵营大多实现盈利。
很多企业都在强调以人为本,在戎巨川看来,以人为本的本质是把人的潜能发挥出来,而创业是最能发挥人的潜能的。
销售创新:未来30分钟便送达商品
内部管理提升了,生产环节智能了,但产品最终要卖到消费者手中,销售的创新至关重要。还是回到雅戈尔,看一看触电“新零售”的老品牌有什么新“花样”?
雅戈尔的新招就是让数据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调配生产资料,调整生产关系。
“比如说,哪件衣服出样时应该放在显眼的位置?以前是靠经验,现在则可以靠数据。”雅戈尔IT总监章凯栋解释道。
当这件衣服被拿到试衣间试穿时,试衣间中的传感器就会感应到,最后得出试穿率。试穿率不仅能表明这件衣服是不是受欢迎,也考量了设计师对款式的把握。如果一件衣服试穿率很高,但购买率很低,那么,说明款式很好看,但上身效果差,这说明版型有问题,打板师傅就有责任。当然,如果试穿率高、购买率也高,那么就是拳头产品,不仅可以放到店铺中显眼的位置,还能提醒店铺可以多备货了。
未来,雅戈尔还有可能让外卖小哥成为电商的送货员,在网上拍下的衣服直接由离消费者最近的门店配送。
这套派单系统,与滴滴打车类似,有逻辑算法的排序,先是同店多件优先,比如一位买家拍了三件服装,能同时发送这三个订单的店铺优先。再在优先中选择距离更近的或是物流更便利的。一个订单如果派发到一家线下门店,几个小时不接单或是接单后几天不打包发送,这个订单就会转移到另一家符合条件的店铺。
以后,在网上买的衣服可能30分钟就能送到消费者手里,不用再天天盼着快递早点到了。
市经信局局长张世方介绍,下阶段,我市将围绕四方面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一是全力推动“246”千万亿产业工程,打造集群发展新优势;二是全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打造改造提升新动能;三是全力推动核心技术公关,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四是全力推动重点改革试点,打造产业发展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