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学课堂上,妈妈跟孩子一起阅读。 通讯员供图 |
 |
不仅要学习,更要“力行”,国学课堂的孩子们给家长做美食。 |
镇海区蛟川街道南洪村,一帮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组建了一个国学公益课堂。他们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让自家的孩子也能体验一把时下流行的“亲子阅读”、“经典国学”。 “我们可能无法给孩子留下巨额的物质财富,但希望能给他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学公益课堂的主讲老师之一,“80后”爸爸陈冲说。两年坚持,改变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不知道如何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们。 □通讯员 贾默林 记者 石承承 缘起 一个妈妈的亲子阅读分享 南洪村的这个国学公益课堂于2017年9月开课,其前身是“小蜗牛故事团”。 “小蜗牛故事团”的创始人之一,是如今南洪村的妇联主席谢忠艳。2010年,老家贵州的她嫁到南洪村,成为一名新镇海人。 当时,南洪村村口的庄南公路还在修,到处尘土飞扬;比环境艰苦更令人糟心的是,南洪村是典型的农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更别提孩子的教育。 谢忠艳的孩子出生于2012年。她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阅读习惯的养成。时至今日,她仍坚持每天睡前半小时的亲子阅读。 2016年3月8日,出于工作需要,谢忠艳组建了一个QQ群,入群的都是村里的妇女们。 妇女们聚在一起,孩子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谢忠艳有时也会在群里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看过的比较好的绘本。 久而久之,“亲子阅读”这个时髦的词开始在南洪村的妈妈们口中流传开来。 也是在2016年,妈妈们组建了“小蜗牛故事团”,当时还提出一个口号:“学习上,我们要比蜗牛快一点”。 升级 “80后”爸爸的灵光一闪 陈冲是土生土长的南洪村人,他的儿子出生于2011年,他的妻子是最早一批参与“小蜗牛故事团”,进行亲子阅读的妈妈之一。 回忆起过去和儿子的相处,陈冲有些不好意思:“平时工作忙,基本不着家,对孩子也没啥耐心,脾气一上来,不是吼,就是揍。” 让他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是有一次他因为琐事和妻子拌了几句嘴,没想到儿子竟也学他的样子“凶”妈妈,“那么小的孩子,怎么可以这样。”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冲旁听了一堂国学课,备受启发。回到南洪村,他向谢忠艳提出自己的设想:组建一支队伍,把传统国学和亲子阅读结合起来。 2017年9月,南洪国学公益课堂正式开课,主要通过亲子阅读的方式来学习《弟子规》、《历史典故培训》、《国学绘本》等国学知识,穿插绘本阅读,以及动手活动。 公益课堂的授课老师都是像陈冲这样的爸爸妈妈,所有来上课的孩子和家长都是免费的。 变化 孩子变得乖巧懂事了 袁霞住在距离南洪村不远的湾塘村。她有两个孩子,大的已经上高一,小的上幼儿园中班。 说起家中的这个“小宝”,她也是连连摇头,“可能因为是二宝的缘故,不自觉会对她关注多一点,结果导致她有点自我为中心,一不顺心就躺下耍赖。” 特别是上了幼儿园以后,老师更是频频“告状”:15分钟的一堂课,孩子不是站,就是跪,要么趴,总之静不下心来,能变换出10几个动作来。 袁霞是在幼儿园老师的推荐下,报名参加了第二期国学公益课堂,“每次上课我都陪着她,跟她一起诵读经典,讲故事,明显感觉到她人变得安静了,也更愿意给大人帮忙了。” 程杰朋来自江西,目前暂住在南洪村。他家也有两个孩子,大的9岁,小的5岁。 “我们公司本来就有组织员工在学习《论语》。我个人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特别是做人要侧重‘修品德’,无论学习成绩如何,首先要做一个三观正、积极乐观的人。” 因此,当妻子跟他提起南洪村的国学公益课堂,他二话不说,就把两个孩子都给送过来,“小宝还小,有些国学知识他也听不懂,但读得多了,也愿意照着书上说的规矩来做。” 来自福建的林凤英住在镇海区骆驼街道,是通过陈冲的介绍,带着儿子来上课的,“我主要是觉得他的习惯不好,经常放学一回家就玩,一边做作业一边玩,管他就跟看牛一样。” 林凤英说,儿子在国学公益课堂足足上了一年的课,终于有所改变,尤其是在一些生活的小细节上,比如脱下的衣服要放在一定的位置,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随手一丢。 顿悟 教育孩子 改变家长 南洪村的国学公益课堂有一个要求:每个来上课的小孩必须要有家长陪同,换句话说,每节课都要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学。这对平时忙于工作的家长们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韩小兰平时在南洪村附近上班,但她家在慈溪龙山。尽管路上要开半个多小时的车,她还是坚持每个周日陪女儿来上课。“女儿的变化很明显,从以前一见到陌生人就往我身后躲,到现在见到人就打招呼。” 不过,让韩小兰感受更深的,是不知不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意识到很多事情在教给孩子之前,首先要以身作则,比如孝顺,我们平时对长辈好一点,多抽点时间回家或者打打电话,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 也是在陪儿子上课的过程中,林凤英渐渐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以前就觉得反正孩子只要待在自己身边就好了。” 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她于2018年辞去了工作。和儿子相处得时间长了,“发现他变得比以前更贴心,更有孝心。” 期望 希望更多力量能够加入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如今的南洪村国学公益课堂已经小有名气。每次课都差不多会有20来户家庭来听课,还有不少是从别的街道或者地区特地赶过来的。 谢忠艳也说,也有一些幼儿园会主动联系他们,希望他们的老师能够过去讲讲课。 作为主讲老师之一,陈冲在欣喜之余,却有种隐隐的担忧: “坚持了两年,其实每年招的学生里,我看到的老面孔要比新面孔来得多。” “原先和我搭档一起上课的老师怀孕了,现在讲课的老师只剩下我一个,其实对我来说压力也很大,因为我的工作是做二休一,为了准时上课,不得不经常性调班。” “以我们这些爸爸妈妈的能力,要想再对传统国学进行深入挖掘,编出适合孩子的教材,的确有很大的难度。” 谢忠艳也说,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宣传和努力,能够有更多热衷传统国学,喜欢亲子阅读的人士能够参与到他们的队伍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