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帆老师在课堂上 |
“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位外表温柔偏中性的男生,你会怎么对待他呢?” “我会找他借粉底!”一位男同学的回答引起哄堂大笑。 这是宁波财经学院姜帆老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的一幕。当天,她面对的是该校18级表演班的同学。这节课的主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面对“娘娘腔”,学生们“和而不同” “哟,这不是蔡姐吗,你今天怎么来上学了呀。”“蔡姐,你怎么能这样子呢?”18表演班的蔡先语觉得口头描述不如现场演绎来得过瘾,她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大大方方地在讲台上演了一段自己身边“娘娘腔”的朋友说话的样子,“你们能想象这是一个男孩子在和我说话吗?”蔡先语的表演让同学们的讨论更加激烈。 对于“如何看待娘娘腔的男生”这一问题,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看法。 谢丽华同学认为“娘娘腔”的男生缺少阳刚之气,不被社会主流意识所提倡,对他们身上流露出来的气质直言“欣赏不来”。 吴子仪同学的观点相对中立,她觉得“保持平常心,正常对待就好”。 “我觉得心思细腻的男生不应该被叫做娘炮,毕竟这个词挺侮辱人的,还是要尊重个体差异。但也不会找这样的男生做男朋友。”她说。 马梦涵同学则认为“谁规定男孩子就必须有阳刚之气,我们为什么要固化对一种人的刻板印象,我倒觉得‘阴柔’的男生很有个性,很好玩。社会是多元的,人也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学会相互尊重,与他们和谐相处”。 在表演者蔡先语看来,“尊重他人,理解差异,信任彼此,拒绝偏见”是对待这一社会现象应有的方式。“尊重他人是相处之道中最重要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而她的观点也代表了在场许多同学的看法。 阴柔可以包容 健康阳光更是主流 “你认为,“娘炮”之争的本质是什么?”“是否应该用‘娘娘腔’、‘像个女人一样’、‘娘炮’这类词来否定某种男性的气质?”……话题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和热议,大家痴痴地等着老师的观点。 “‘娘炮’之争首先是一个审美观冲突的问题,其次是性别平等意识的问题,最后是拥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个人在建构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秉持何种价值观对待他人、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的问题。”姜帆老师告诉同学们说,“这堂课的背景是越来越多男孩子偏女性化的社会热点,希望学生们通过对这次争议的探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能够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通往理想的社会生活的道路上,摆正价值立场,做出有价值的社会行为。” 对于姜老师来说,这节课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在争论中得出对“娘炮之风”支持还是反对的结论,而是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在一个社会中,价值观是多元的,我们允许物尽其美、人各有志,但是要在多元之中看到主流,以正向、恒久、彰显中国精神的价值观指引自己的航向”,也希望同学们能成为坚守爱国、敬业,秉持和谐、友善,昂扬、向上的新时代新青年。 她告诉学生,评判一个人美与不美的标准不在于是否涂口红、画眼线、喷香水等行为,而在于他的内心是否正直坦荡,他的行为是否自爱爱人。 在“娘炮”之争中,大多数人反对的不是一个男生打扮精致、性格温柔,而是没有正面、积极的生命状态。 在姜帆老师看来,一个社会应该有足够的包容能力,尊重和包容多元选择,不止是审美,罗素指出“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我们应当以敞开、包容的视角看待万千世界的美,但在尊重的同时,要谨记健康、阳光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审美眼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发同学思想共鸣 “同学们,在剖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明白了其发展脉络之后,结合娘炮之争的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到底有何深意?也就是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我们走向社会的过程是否会受到什么负面影响?”姜帆老师继续追问。现场开始窃窃私语,有个男生站起来回答:“我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做人做事的底线。没有这24个字,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我容易迷茫,容易做不出正确的判断。” 闻此,姜帆老师微笑了,她概括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凝练出的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每个公民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自身行为的价值判断标准,从知道这24个字到真正懂得这24个字,应该是在社会实践中摸爬滚打之后才能形塑出来的境界。希望同学们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用我们的努力共同缔造美好的生活!” 这一刻,同学们一起热烈鼓掌,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心。 思修课作用巨大 明辨是非找寻正能量 姜帆从博士毕业到现在,在该校从教已有5年。她说,思修这门课程常常关联到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表面上生活化,但其实非常学理化,想要教好,着实不易。 在姜老师看来,思修是一门帮助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课程,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以成人”。她认为,对大学生而言,思修这门课程是一盏启明心智的指明灯。应当让学生在思考、在批判性的思维形塑过程当中,发现并认识自己,带着正向的认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 “上好这门课,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在课堂围绕年轻人关注的社会议题,让学生更有共鸣,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开展深度思考。”此外,姜老师还采用案例教学法融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生成性教学,她将班级成员进行了分组,每次上课都会有一组成员上台汇报小组提前准备的案例研讨学习成果,让同学们在课堂互动中逐渐树立起自己的理想信念,做一个有中国精神、有使命担当的青年人。 “思修关注学生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这门课中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面临选择时,能发现最正能量的标准,并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姜帆说。 此前,她还开展大学生命教育教学,带领学生上生前告别式体验课。同学们扮演逝者的家人、朋友、同学等角色,体会和感悟生命的宝贵,每一位同学的内心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而这样活跃的气氛、激烈的讨论在姜老师的课堂上时常出现。很多学生都说,姜老师的每一次课,都是一场精神的盛宴、思想的洗礼。她能用理性的思考引导学生正视社会现实问题,也能够用感性的认识带动学生叩问自己的心灵,更能用温暖的声音、知性的仪态牵动学生听课的目光和耳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