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平常人的记忆,构建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

庄以仁和他的虚拟现实“记忆之锚”

庄以仁展示“记忆之锚”项目

    不久前,宁波诺丁汉大学英伟达混合现实联合实验室与宁波博物馆合作,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市民走进了700年前元朝时期宁波的三江口。

    展出结束后,该实验室又就一个名为“众包全球”的3D文化遗产研究项目向公众发起征集,负责该项目的研究员程丹昭鼓励大家把家里有故事的老物件拍下来,上传至全球3D数字文化遗产数据库,以弥补历史上的空白。

    “这么做是为了‘寻根’,”她的导师、实验室主任庄以仁说,“为了帮更多的人找回记忆,为了知道自己从哪儿来,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这里。”□记者 樊卓婧/文 记者 戚颢/摄

    漂泊的家族史

    心灵中抹不去的积淀

    虚拟世界中的元朝宁波三江口是庄以仁一手打造的,每个细节他都熟稔于心——他让薄薄的阳光穿过片片风帆落到甲板上,他让起伏的江水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他让每个身临其境的人都相信,远方就是大海,只要踏上那艘船,就一定会抵达梦想。

    庄以仁觉得,港口是一个容易引起共鸣的主题——近一个世纪之前,他的祖父也是从一个码头出发,漂洋过海,从此改写家族命运。

    祖父出生在福建一个叫惠安的小县城,因为太穷到泉州讨生活,1930年来到马来西亚的槟城,凭着记忆做起了家乡小吃:蚵仔面、炒米线、米粉汤……白手起家,靠一点乡土滋味生存。

    后来,一个常来吃面的三轮车夫把女儿嫁给了他。娶了这个福州来的姑娘后,他开了餐馆,从此生意越做越大。

    庄以仁从小在富足的环境中长大,他知道祖父富甲一方,他们家的“全乐园”远近闻名,人人都以来此吃饭为荣。

    最鼎盛的时候,祖父还经营过房产,名下多处产业。他一直是大家的主心骨,运筹帷幄的成功商人,说一不二的大家长,但也有未了的心愿。

    庄以仁清楚地记得那个下午,庭院里的朱槿花开出一片火红,祖父坐在树下的摇椅上。大概是因为孙子拿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回来,他特别高兴。阳光打在他脸上,每条皱纹里都是笑意。

    “我以前在福建老家的时候,是种土豆的。”老人看着他,眼里闪闪发光,“我一直没有机会好好读书,你要是能读个博士回来就好了!以后回老家多光荣。 ”

    祖父于1995年去世,那时庄以仁在马来西亚赤道艺术和设计学院读完大一。随着老人的离开而消失的还有“全乐园”和整个家族的富贵,因为一些变故,这个家千金散尽。

    祖父不在了,庄以仁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这样的事实,思来想去,都是难过。为了完成祖父的心愿,他从美术专业改学3D建筑设计,并获得一等荣誉学士学位,之后赴英国求学。

    他和祖父当年一样,在差不多的年纪,漂洋过海,离家万里。

    往昔的记忆 “锚定”后不再褪色

    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读博士时,庄以仁的研究方向是文化遗产领域的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并获得该校最佳博士奖,成为近20年来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博士研究生。

    他给自己的项目取了个浪漫的名字:MEMORY ANCHOR——“记忆之锚”。

    在他的理解里,历史如小船,在岁月的长河里缓缓前进。记忆就像两岸的风景,逐渐远去,不知不觉只残留一个模糊的影像。人生也是如此。他希望这个“记忆之锚”,可以把人拉回原处,再现流失的那些场景。

    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运用3D成像技术、摄影测量技术及网格重排等技术,还原古老的文物,重建消失的建筑,再现历史和过往。

    他们曾经尝试过,通过抓取网上数万张游客的照片,还原被恐怖分子摧毁的叙利亚帕米拉贝尔神庙。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可以重新走进那个交融了东西方艺术智慧的古城,看到高耸的石柱、精美的雕刻和挺拔的神庙又一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他们还原过博物馆里的很多文物。在虚拟空间,那些高高在上戒备森严的文物变得平易近人,你可以和台北故宫博物馆的灰陶加彩侍女俑零距离地合影,也可以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獬豸放在手心,还能仔仔细细地把玩南京博物院的三彩骆驼,翻来覆去地欣赏大英博物馆的地狱判官。

    在英国他遇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朋友,2013年在他们的建议下来到中国,成为宁波市政府引进的“3315”外籍人才、诺丁汉大学文化与计算机学教授。

    在完成重现元朝时期三江口的项目时,他们团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地方志,从中挖掘当时的生活细节,还原了元朝时期200多种进出口商品,还根据当年宁波开往日本的新安沉船的模型,重建了场景中大型船只的3D模型。

    “当你思考着每一个细节的时候,你就好像走进了那段历史,你在想天下有多少个这样的港口,多少人来来往往,又因为多少个微小的因缘际会,我们才会走到这里。”庄以仁说。

    故乡和异乡 走遍天涯家在心中

    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他有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去祖父母的老家看看。

    祖父少小离家,在外打拼多年,很少提到往事。庄以仁是从课本上知道,祖父母以及之上好几代人的经历,就是中国移民史上著名的“下南洋”。

    从明代到上世纪初,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移民涌向东南亚各国,为当地输入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带去了华夏文化,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华人社会。

    童年他生活在马来西亚槟城一个大家庭里,祖父祖母外公外婆都说闽南语,而出生在马来西亚的父母更习惯说英语。沿街的招牌有的是汉字,有的是英文,也有马来语和印度文。他从小习惯了不同的语言环境,曾以为世界上每个地方都是如此,后来才逐渐了解,这是一个移民的国度,是无数异乡人把故乡的语言、故乡的味道、故乡的生活带到了这里。

    他还依稀记得“全乐园”里那些价格不菲的招牌菜:十全大补鸭、焖烧鳗鱼、八珍汤、海参冬菇鲍鱼……这些霸气的名字都来自中国,但他印象更深刻的还是奶奶做的那些家常菜——乌头鱼、花生汤、蚵仔面线……

    庄以仁的名字是祖父取的,意为“待人以仁”,一个很中国的名字。

    祖父祖母去世后,庄以仁才知道,他们多次回到老家,去祭拜庄氏祠堂,还捐钱助学。他走过福州、泉州、惠安,一直没有找到那个祠堂,以及祖父母童年的痕迹,但这里的一切并不陌生。

    色彩鲜明的祠堂庙宇,一家挨着一家的小店,主屋旁边搭出来的热气腾腾的厨房……这里和槟城如此相似,有着祖母一样慈祥笑容的老太太把蚵仔面线送到他手中,熟悉的香味间,漫漫岁月仿佛扑面而来。

    他走到码头上,一声船鸣让人瞬间恍惚:祖父当年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吧?槟城也在海边,有一条长达11公里的白色海滩。黄昏的时候,夕阳深情地铺满海面,将这座小城镀上怀旧的浅金色,和惠安那么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庄以仁想,祖父会不会和他一样,有那么一个瞬间,觉得自己身在故乡?

    征集“记忆之锚” 从平常记忆中洞穿历史

    庄以仁的得意门生、实验室研究员蔡胜丹做了一个被称为“外婆家”的项目。

    这位90后宁波姑娘从小在慈溪乡下的外婆家长大。后来,老房子拆了,田野被楼盘和公路交错分割,河流被填没,远山和夕阳被密集的高楼挡在了视野之外。外婆和外婆家,都不在了。

    她远赴英国剑桥大学读书,专业是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回国后在庄以仁的影响下做了“外婆家”。

    戴上VR眼镜,你可以看到熟悉的江南农村:河水从屋前缓缓流过,边上有口大水缸,门口摆着竹椅。屋里一口大灶,锅架在火苗上。抽屉里还有一盒火柴,擦一下火柴盒的边就可以点着……

    蔡胜丹不断地补充细节,她觉得,记忆也好、文化也好,最终还是会落到建筑、器具、食物等实实在在的东西上,这也是庄教授所说的“记忆之锚”。

    而程丹昭做的“众包全球”3D文化遗产研究项目,也是为了征集更多的“记忆之锚”,使文化遗产变得更具体。“我相信更多的历史和文化不在博物馆,而在普通老百姓家里。奶奶家的雕花床,外婆用的檀木梳,童年的大水缸……这些东西能够更好地帮我们理解过去。”

    “或许,是冥冥之中,祖父让我回到中国,让我从事这样的研究。”庄以仁说。他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把自家的“记忆之锚”上传,愿通过它们,让很多时光得以重现,很多事件得以铭记,很多传统得以延续,让乡愁绵绵不绝。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