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5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长开直升机进学校 刮起好大一阵“风”

漫画 吴玉涵

    近日,有网友爆料,一名北京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科技节课题作业,把直升机开到了学校。记者从当事学生家长陈先生处了解到,把直升机开到学校并非个人行为,是应校方的邀请配合完成科技节活动,性质是完全公益的。而且活动前一天,就已经完成了航线和准飞的申请。随着此事被强势围观,照例又是一派全民大考问的架势。学生的背景、家长的动机、学校的立场、同学的感想,凡此种种的一切,构成了公众关于这一事件的系统追问。(5月13日《北京青年报》)

    虽不是“炫富” 但是在“拼爹”

    开到学校里的直升机,激起了一连串的猜想与狐疑。

    尽管当事人言之凿凿,一再强调这是“公益科普”,可一些人还是固执地将之解读为“纯属炫富”。就如同此前许多次一样,但凡涉及到孩子、涉及到教育,人们的内心便变得无比敏感,而动辄恶意揣度、消极赋义,就是这种心态最直观的体现。

    据悉,此次事件中的家长,职业就是从事直升机观光、培训的。开来的直升机并非私人座驾,本身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然而耐人寻味的是,网友们一开始并没抱以足够耐心,去等待这些关键信息的澄清,而是下意识就认为这是“炫富”是“嘚瑟”。

    客观说来,一场以“重力”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驾驶一架真的直升机到场,确实显得太过隆重、太过煞有介事。某些网友的抬杠,并非全无道理:若是要讲解火箭、航母知识,还要开个火箭、航母到校不成?我们并不清楚,学校具体是出于怎样的想法,决定邀请家长开飞机到学校。从本质上说,这一行为已经涉嫌校方对家长资源的过度调用,是极不得体、极没分寸感的。家长愿意配合是家长的事情,可学校提出这一“不情之请”本身就是欠妥的。

    一直以来,学校对家长私人资源的不当征用,被包装在“配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堂皇说辞下,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一些家长经营餐厅,经常被“请求”为班级活动免费提供场地;一些家长懂技术,而每每被“请求”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这次更夸张,有家长从事直升机观光、培训,竟然被要求开飞机来学校做科普……就算是为了孩子,面对学校提出的“请求”,家长们也往往都是无法拒绝的。一方索求无度,一方予取予求,久而久之难免会闹大玩砸。

    “开直升机到学校”,的确不是炫富,但它真的是在“拼爹”,拼的是家长们被学校“看上”的资本、为学校“做贡献”的能力。就此,家长们似乎也有了三六九等,也分出个有用、没用,也难怪会有大人气愤难平、有孩子心态失衡了。然玉

    看似科技课 其实是堂“人生”课

    家长开直升飞机进校园,为什么会让很多人感到迷惘?

    学生之间讲究平等,为避免炫富,因此提倡学生穿校服,也反对家长开豪华车接送孩子,同时,也反对学生的生日过于奢华。但这次家长开直升飞机显然不是炫富,只是配合学校开展活动,让学生亲眼见到了直升飞机,也让学生懂得了相关知识。换言之,家长只不过是提供了一次教育活动所需要的道具,就像其他家长为学校提供了一次参观的机会或是别的,两者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这次的价值有点高。

    当然,有人担心相关的学生会受到影响,会有副作用,比如有直升飞机的学生会骄傲,而一些学生可能会学会奉承,一些学生会感到自卑……这些情况可能存在。因此,学校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长开直升飞机进校园,本身就是一次极好的教育素材,学校的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让学生明白,这世界有富有的,也有贫穷的,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财富。这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财富观,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无疑是一件好事。

    学生眼中看到的世界不全是“纯洁”的,而现实中也是挺复杂的,一味的让学生避免富有和贫穷的区分,一味地给学生屏蔽一些不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来说,恰恰不是好事。唯有教会学生正确理性对待,能够分清好坏,培养和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如此,学生才不会迷失方向,不会迷失自己。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这才是打开教育的正确方式。

    王军荣(教师)

    家校共建可以有 转嫁责任不能玩

    不可否认,学校通过这种方式给孩子们做科技科普,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直升机,教学效果会比较好。而当事学生家长无偿提供帮助,想必这趟“飞行”的人工费、油料费支出也不少,其公益精神也值得称赞。

    但是,笔者仍然认为此举有不妥之处。

    首先,学校有转嫁责任之嫌疑。学校举办科技节活动,就应该自己承担相应的工作或者费用,即使需要家长帮助应该是有偿的,应做到公私分明,毕竟学校活动是公事,而飞机是私人财产。

    其次,或影响教育公平。学校利用家长资源免费使用直升机,从某种程度来说等于欠了该家长的人情。即使家长不需要还人情,但不排除学校、老师主动还人情,而还人情的方式之一就是对当事学生特殊照顾。

    其三,此举暴露学校掌握家长资源并不是什么好事。当事学生家长称,“学校老师是了解我们家长从事什么行业的”,继而希望家长把直升机开到校园。学校了解家长资源,会不会经常性利用家长资源转嫁自己责任?

    虽然近来年教育界倡导“家校共建”、“家校共育”,但家校不能没有边界。否则,学校就有可能过度利用、依赖家长的资源而忽略自身的责任,而一些家长则会利用自身资源和学校需求,拉近自己与老师的距离,让孩子得到特殊关照。

    近年来,“家委会竞选热”曾多次引发舆论关注,一些家长为了进入家委会“近水楼台先得月”,纷纷利用钱、人脉、资源为自己加分。所以“直升机进校园”容易让人产生某些联想,影响教育公平感。

    希望每所学校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要轻易把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家长,以便双方保持合理的距离。张海英

    家长开直升机进校园 已经“超纲”了

    公益行为,校方邀请、事先申请……这些解释,并不能完全让风停息下来。很多人的质疑,未必就是“玻璃心”,更多针对的还是家长开直升机这一行为,会不会给自家孩子和其他孩子带来成长干扰。至于说是不是炫富,符不符合规定,倒成了其次。

    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整体,评价一种教育实践,得看整体效果。很多人的担心正在于这里,讲直升机原理,连直飞机都能开进来;那么讲汽车原理时,操场怕是要成了豪车停车场。无论一些家长是否有心,在事实上都用财富构筑起了一道防线,并对家长和孩子进行了筛选。如果此风蔓延开来,一般家长和孩子,是否连参与活动的资格都会被无形剥夺。最让人担心的是,这会不会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平等的种子?

    不必讳言,当下教育在很多方面都遇到了“超纲”现象。当然,超出大纲并不完全都是坏处,教育并不是一片孤岛,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与社会隔绝。但不管如何,从“一切为了孩子”出发,还是要尊重教育规律、成长规律,不能任由一些社会现象干扰孩子成长。

    直升机进校园的活动已经结束,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它很有可能成为孩子们谈论的话题。无论是老师和家长,都要思考,这件事会不会出现副作用?比如说,那个处于焦点的孩子,会不会因此产生虚荣心?而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会不会因此失落,埋下不平等种子?如果老师和家长重视问题,拿出办法,是能够避免副作用的。其实,这也是一个契机,可以通过成年人的引导,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思考社会,学会正确面对一些沉重的现实。

    不必讳言,家长开直升机进校园已经“超纲”。这不是简单的好事坏事问题,而是一个教育新课题,学校和家庭都需要正视。而质疑直升机进校园,未必就是“玻璃心”。只是在关注和讨论中,不能只有成人视角,而放弃了孩子视角。毛建国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