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胜峰 |
 |
周雅飞 |
 |
郑善庆 |
 |
杜益民 |
 |
於永辉 |
红色精神必将带领年 解放亲历者 红色后代 专家学者 发言 王胜峰(22军后人): 解放宁波老兵及后人 已融入东方港城 王胜峰,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神山镇西河头村人,来自沂蒙革命老区的王胜峰,家族里有很多革命前辈。 “光是我们村就有37位热血男儿参军入伍,家中有不少长辈参加了伟大的解放事业,包括那艘《英雄三号》契约的手写者李华源就是我同村的长辈;我的大伯王保臣先后担任舟嵊要塞区、舟嵊守备区司令员。这些来自山东革命老区的解放军战士,有许多都留在了宁波当地。” 经过实地走访与了解,王胜峰表示,这些生活在宁波的解放军战士本人、子女已经完全融入宁波这座东方港城了。“尤其是解放老兵的后辈们,他们说着宁波话,吃着海鲜,穿梭在城市的各条街道,他们都成了宁波人了。从宁波的解放者,到宁波的建设者,再到现在的宁波人,这段延续了70年的故事,令人感动不已。” 於永辉 (《英雄三号》讲述人): 伟大的“支前运动” 值得永远纪念 “红色记忆 纪念宁波解放70周年”专题推出后,一篇《英雄三号》的文章点击量超过百万,引来全国读者的关注。红色故事中,捐献自家船只给解放大军的后人於永辉也来到座谈会现场。他说:“我自从得知爷爷捐献出那艘260吨的大船后,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支前运动’。我的爷爷能为解放宁波周边海岛做出一份贡献,我们整个家族都为之感到光荣。” 於永辉向记者表示,那一份关于支援解放的契约,他会一直好好保留,要传给子孙后代,传承红色精神。“如果有相关的机构或博物馆需要,我也愿意捐献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军爱民、民拥军的真实故事。” 杜益民(市委党史研究室《宁波党史三卷》总编): 我市党史研究、宣传不断取得新突破 十八大以来,市委党史研究室不断深化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先后编著《中国共产党宁波历史(1949-1978)》《中国共产党宁波历史大事记(1996-2012)》《中共宁波市委文件选编(1989-2002)》《火红岁月:甬城全国劳模口述史》《时代华章:宁波全国劳模口述史》《宁波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东海潮涌——宁波改革开放40年口述史》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中国共产党宁波历史(1949-1978)》被中央党史研究室评为全国党史著作类一等奖。 为了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颁布《宁波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规定》、梓印《宁波红色旅游指南》,推进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对25个重要革命遗址修缮扩建项目予以资金补助。全力加强党史教育基地建设,目前共评定市级党史基地5批78个,其中12个被评为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共宁波地方组织建立9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首个烈士纪念日等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铺陈各类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学党史、讲贡献’党史知识竞赛、‘光辉的足迹 伟大的征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知识竞赛,不断扩大党史宣传的普及面和影响力。”杜益民介绍道。 郑善庆(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将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中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郑善庆博士先引用习总书记的一段话开场,接着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革命先烈的事迹,亲历者的讲述,都是非常打动人的。将红色精神、红色传承,以各种丰富的形式加入到思政课中,那么就可以培养学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未来更会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周雅飞(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媒体的关注,让更多人参与红色传承 5月5日,《宁波晚报》、《现代金报》两大都市报,同时以头版头条的形式,隆重推出了“红色记忆 纪念宁波解放70周年”的征集启事,在宁波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周雅飞表示,媒体尤其是都市报系的关注,给红色故事的传播带来了强大的助力。“除了纸媒的头版刊登,宁波晚报官微也同步在头条位置进行了推送。这条微信发出去之后,大量的留言让人感受到宁波市民对于5月25日的关注。之后在都市报系手机端新媒体中,也连续不断推出新闻报道,让我们协会非常感动。” 座谈会最后,周雅飞再次对都市报系纪念宁波解放专题报道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肯定。“媒体的关注,让更多人参与到红色传承中;媒体的关注,必定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红色精神,发扬红色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