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第一次走进宁大校园,会惊奇于这个校园几乎每一幢大楼都由人的名字来命名: 包玉刚、邵逸夫、包玉书、曹光彪、李达三、赵安中、王宽诚、汤于瀚、顾国华、周亦卿、黄庆苗……这是宁波大学独有的文化特征。事实上,每一幢大楼、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口口相传的动人故事。 时光追溯到35年前,宁波大学的创办与一位“宁波帮”人士的鼎力支持分不开,他就是世界“船王”包玉刚。 1984年,包玉刚应邀回到阔别35年的家乡宁波。看到地方政府修缮了他的祖宅,重修了他父母的坟茔,十分高兴,当即表示要为家乡做点事情。地方政府提了几个方案,包玉刚最后决定办大学。 不久,包玉刚到北京参加香港回归签字仪式,顺便向邓小平汇报了在家乡办一所大学的想法。小平同志十分支持,指示国务院和国家教委有关同志要具体落实好,还亲自为宁波大学题写了校名。 这么多年,宁波大学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突破了种种不可能。 1986年,宁波大学第一届学生只有280位。不过,从建校起,它的起点就非常高,当时,国家教委指定北大、浙大、复旦等五所名校对口援建宁波大学。这些高校很多知名的教授、专家学者被抽调到宁大为学生上课。 1992年,国家教委同意宁波大学列入第一批招生院校。1993年,正式在省内重点批次招生。 1998年,成功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创建医学院,综合性大学的雏形逐渐显现。 2007年,宁大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个历史性的突破,同时也帮助宁波市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博士的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2012年,宁波大学成为省、部、市共建高校。同年,宁波大学以项目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一鼓作气,在2014年成为浙江第一个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的省属高校,同时也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7年,对于宁波大学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它被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选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它是一所不在省会城市、非“211”的高校,也是最年轻的高校。由此,宁波高等教育开启新路程的重要标志。这对于一所刚刚而立之年的高校来说,实属不易,因为137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原“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就有112所。 为了扶持宁波大学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宁波出台了各项政策,其中包括连续5年每年新增专项经费1.75亿元,还有一次性2.33亿元支持科技创新楼群建设,对创建成功的国家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每个不高于3000万元的补助。这样大手笔的扶持力度,在宁波高等教育史上还是头一次。 在2017年即将成为人们的记忆时,宁波大学接连又“搞”出两个大动作,一个月内引进了两位院士。 其中,赵玉芬院士担任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院长,她是宁大首个全职引进的中科院院士;之后引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则是首个回乡工作的甬籍院士。 近两年,学校依然积极引进顶尖人才。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引进学术领军人才24人,除了我国两院院士外,还有一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为“双一流”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然,宁波大学的学生培养也没有让社会失望。 在评价一所学校学生培养质量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校友捐赠。截至2018年底,在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学校校友捐赠总额逾2亿元。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中国大学校友会捐赠排行榜中,宁波大学位居全国高校第34位,位居省属高校第1位。母校教诲铭心间,学子反哺表深情。 这就是宁波家门口第一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样强大的政府支持、这样牛气的师资力量、这么厉害的校友群体,这些都让这所年轻高校充满力量,也让她有了无限可能。 那么,你想成为这里的学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