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四明放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6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衣食住行票证展 引来一波“回忆杀”

有兴趣的市民可去鄞州区家庭档案馆,寻找曾经的生活印迹

72岁董金龙向记者展示当年的布票 记者 薛曹盛 摄

    昨天,鄞州区档案馆家庭档案馆落户演武社区。各类具有年代感的票证,引来了看馆市民们的一波“回忆杀”。

    粮票、布票、棉票等,这些囊括衣食住行的票证就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那个物资匮乏时代的影子,真实记录了计划经济的历史轨迹。

    据悉,这些藏品由郁松林、周强华、周国墇和董金龙四位老人提供,他们都是票证收藏爱好者。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去档案馆看看,寻找下当年的记忆。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诸葛泉成 赵凤

    衣

    讲述人:董金龙 72岁

    “新老大,旧老二,破老三” 衣服都是缝缝补补轮着穿

    现在的衣服,一天一套,色彩艳丽,款式新颖,这在当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1953年,国家对粮、油、棉等实行统购统销。1955年开始发行布票、棉花票,凭票购买布匹,裁制衣服。

    新中国刚成立时,老百姓的服装依旧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慢慢地,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百姓的普遍选择,一件中山装往往能穿十几二十年。

    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棉花大幅减产,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脏,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

    展馆里有不同时期的布票、棉票等,各省市各不相同,一枚枚小巧精致。有一张“奉化县食品公司生猪收购凭证”特别有意思,当年农民辛辛苦苦养一年的猪,卖掉后只有2尺的奖售布票。

    在那个年代,一家五口人,每人一年的布票只有7尺。大人都舍不得做衣服,留着给孩子。因为孩子个头年年长,旧衣服很快就穿不了了。那时的衣服,缝缝补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家里孩子多,“新老大,旧老二,破老三”这句话就应验了。

    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不再需要凭票购买布料,而是直接买成衣。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布票经历了数十年的流通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食

    讲述人:周强华 77岁

    以前不知道饱腹滋味

    全国粮票是压箱底的宝贝

    民以食为天。从“食”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生活的变迁。

    展馆里,粮食系列票证种类繁多,勾起了老底子的回忆。军用粮票、流动粮票、熟食票、人民公社大食堂餐票、统购统销粮食三定证、侨汇券等见证了一段艰苦岁月。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姓生活贫困,食不果腹,粗茶淡饭是“食”的常态。因为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应运而生。

    在家里,我收藏了大大小小2万多张粮票,都是从各地收集来的,这次展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最珍贵的一张粮票,国内没有第二张,价值好几万。1955年的全国通用粮票,五张一套。这个在当年绝对是压箱底的宝贝。如果要去外地出差,就必须用全国通用粮票,不然要饿肚子。

    现在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在当年是不敢想象的事。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大家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改革开放以后,百姓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逐渐消亡。

    住

    讲述人:郁松林 63岁

    以前不是有钱就能买房 得写购房理由,打申请报告

    一张张房屋契证、税单,见证了上世纪70年代的宁波房屋买卖情况。

    解放初期,城市居民住宅面积小,设施简陋。就像是亭子间,十分拥挤杂乱。农村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有时候甚至人畜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在那个年代,买房可不是有钱就能买的。非农户口要把申请书拿到居委会审批,农业户口把申请书拿到生产大队的大队部审批。买房人与卖房人在房屋买卖时,都要写申请报告,相关部门还要核实情况,程序比较繁琐。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姜山买了一间60平方米的房子,花了800多元。那时候,我每月工资大概32元,对整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当年房屋买卖双方产权人,在房屋买卖交易时,不需要像现在那样要到房产管理中心去登记,而是写一张房屋买卖的屋契作为凭证。屋契中会写上房屋卖人的名字以及房屋地点、房屋四址以及房屋的价格等,再写上买房屋人的名字,然后由买卖双方人在屋契上签字、盖章(或按手印),更有见证人、执笔人签名盖章(或按手印),立契为据。

    改革开放前,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

    行

    讲述人:周国墇 75岁

    来往各乡镇的渡船票证 说明了当时的主要交通方式

    建国以后,我们的交通由于资源极为有限,从最初的牛推马拉模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在“行”主题中,有人力三轮车票证、航船票证、轮船票证等。

    过去市内货物运输基本都是依靠人力三轮车,于是就出现了人力三轮车票证。馆里陈列了1972年—1978年的三轮车票证,价格从0.08元到0.96元,记录了那个年代。

    宁波地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以前,宁波的航船运输主要承担了城市与各乡镇的交通联系。如演武的新河头过去一直是连接东南乡的航船码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公交取代。在众多藏品中,有一张夜航船的票证特别珍贵,见证了当年的“卧铺”。

    过去轮船是连接宁波与上海、宁波与舟山的主要交通工具,成了几代人的记忆。而汽车票证比较常见,从最初的少量公共汽车线路、公交车,发展到如今发达的城市公交网。

    展馆里有一张1978年春节期间,沪杭甬旅客列车时刻表,当年每天7趟“临棚”往来这条铁路上。所谓的“棚车”,其实就是铁路部门为了缓解运力临时安排的列车,就相当于现在春运期间开通的临客。当时,是用运货车厢改装的,地上铺枕木、麻袋等,大家就席地而睡。角落里放一个木桶,用帘子隔开,就算是“公共厕所”,车厢里仅有两个小窗,用于透风、透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