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垃圾分类 四色甬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6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垃圾分类喜忧参半,目前存在哪些不足?

源头分类难、参与率低是两大短板

城管检查东裕商业街夜宵摊垃圾混装情况。

垃圾混投情况普遍存在。

    宁波从2013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可谓硕果累累。目前,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89%,市民知晓率从35.7%提高至93.7%。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整体工作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中名列前三,在2018年度全省考核中排名第一。

    但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生活垃圾分类情况依然喜忧参半。源头分类难、参与率低成垃圾分类急需破解的短板。

    □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宋灏 文/摄

    部门回应

    东裕商业街已进行整改

    6月16日,本报报道了鄞州区东裕商业街商家在夜宵经营期间,将塑料桌布和餐厨垃圾进行混装的行为。昨天,中河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与记者取得联系,通报了他们对此事的整改措施。

    一是属地城管中队在晚间相同时段进行了多次突击检查,发现商家确实存在将塑料桌布和餐厨垃圾混装的情况。中队执法队员立即开具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责令商家作出整改,并于限定期限对几处商家进行了复查,复查改正情况良好。中队之后将加强例行检查力度,并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抽查,做好垃圾分类的监管工作。

    同时,街道与东裕社区、商业街物业工作人员联合对东裕商业街所有的餐饮业商家进行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向商家发放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手册、操作指南。商家也保证今后不再出现类似情况。

    此外,中河街道还与负责餐厨垃圾专门清运的公司进行了沟通,要求清运人员做好劝导监督工作,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垃圾分类不规范的情况,而不是一味地帮商家善后。

    两大短板

    源头分类难

    本报记者在小区、车站、沿街店铺、行政服务中心等看到,垃圾分类源头几乎都不理想,有的地方甚至都没有分类,混装混投现象严重。

    “住户们直接扔垃圾进桶,根本不分类,每天工作量很大。小区也在想办法,例如采取撤桶并点、奖惩制度等措施提高分类率。”海曙区柳锦花园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说。

    采访中,一些专门从事垃圾分类的人员认为,宁波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除了自身努力外,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十分必要。

    记者从城管环卫部门了解到,全国共有近百个城市已开展垃圾分类,但排名靠前的城市共同特点是依靠市场化运作,由政府负责购买服务,聘请第三方专业公司负责垃圾分类,厦门、深圳、上海等城市都是如此。以郑州为例,政府按每月每户25元的补贴标准,聘请专业的垃圾分类运营公司,该公司负责小区内设置人员和设备。

    完全推行市场化后,社区工作人员只是进行配合,专业公司的优势在于有一整套奖励机制以及策划、宣传、活动的流程。“这些专业公司在上游对接居民,帮助他们进行垃圾分类,在下游则对接各个垃圾回收处置公司,负责协调垃圾拉运。”市垃圾分类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分类参与率低

    从2003年开始,我市拉开了垃圾分类的序幕。但不少人感到,垃圾分类总体进展缓慢。垃圾分类究竟难在哪里?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在垃圾分类的硬件投入是齐全的,但令人尴尬的是,分类参与率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时下相关法律法规也亟待建立。目前,国家层面专门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尚属空白,相关规定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系统性不强,且以鼓励、倡导为主,刚性约束力偏弱。“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仍需加强,还没有普遍养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行为习惯,尚未从‘要我分’转变到‘我要分’。有些地方生活垃圾分类还停留在面上,或者只是搞一阵风、表面化的活动,没有真正将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作为培养一代人的重要抓手来抓,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尚未入脑入心。”市生活垃圾办公室副主任余宁说。

    任重道远

    呼唤制度建设

    “关键是我们没搞清楚为什么要搞垃圾分类,具体分什么,目标与途径都不清楚。”居民朱先生就认为,光靠鼓励、倡导和宣传很难说服大家将垃圾分类,而且还有人质疑:“我将垃圾分类了,怎么还是装在一辆垃圾车里拉走?”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分类处理系统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形成高效顺畅的系统。分类投放是居民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均是政府责任。”居民应当认识到,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应尽的基本责任,也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政府应当根据本地特点,适度超前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并对现有的设施进行提升优化。

    今年2月,《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高票通过人大表决,将于10月起施行。我市将加紧在10月份前基本完成配套政策制定工作,实现全过程规范管理,进一步促进源头分类与减量。

    “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治理工作,涉及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多个利益相关方,法律、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鞠芳晖说。

    “家校社”互动模式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知易行难”的社会性工作,关键是要让公众有理念、愿动手、能坚持。近年来,我市紧紧抓好舆论宣传、社区发动、学校教育,推动形成“家校社”互动,探索公众参与模式。

    在全面发动市民参与这项工作的进程中,注重宣传的方式方法,坚持让市民“先了解后参与”的节奏,打通市民思想“中梗阻”。通过“阿拉来分类”“旧物改造”“垃圾去哪儿了”等具有宁波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广垃圾分类的理念和价值。其中“垃圾去哪儿了”公益环保考察项目已经成为市民了解垃圾分类工作的窗口,已有2.6万人次参与其中,市民通过参与式体验了解垃圾分类及基础设施,零距离的体验,激发更多市民从“意识”到“行为”改变。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社区为中心。我市探索形成了社区主导模式、政府采购服务、社会组织参与三种典型模式。鄞州区丹顶鹤社区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融入社区治理,在没有组建新队伍的情况下,紧紧依托墙门长、志愿者等社区力量开展入户指导、示范引导、桶边督导,形成一种不分类不好意思的氛围。两年来40多名志愿者累计投入10000多个小时,该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已经常态化,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

    “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采访中,多名业内人士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