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
本报讯(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顾芳晖 应海蓉 杨梓艺 文/摄)“现在村民们都自觉把生活垃圾分类之后,再统一投放到专用垃圾桶里。保持水源地更洁净,让宁波市民喝上好水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昨天上午,余姚市鹿亭乡社务办主任张波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 作为皎口水库和周公宅水库的上游,目前,鹿亭乡中村村已实施垃圾分类两年多,村民们自发形成垃圾分类意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村是全国第一批美丽乡村,也是宁波垃圾分类示范村,下游宁波原水集团的“亲水使者”志愿者也经常会到村里来开展水源保护的宣传活动,所以从2017年12月起,垃圾分类工作就在村里全面铺开。村里共投放了15对分类垃圾桶,在村里廊桥西南边的广场上还专门打造了一个垃圾分类宣传栏供村民学习。 “经济在不断发展,城市、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按照传统的填埋或焚烧的处理方式,会造成侵占土地、产生污染等问题。在水源地实行垃圾分类,不仅会减少垃圾处理压力,还可有效控制污染,减少水源污染风险。”宁波原水集团水资源专家说。 如今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行动的主体从政府和企业转变为依靠广大居民,真要做起来也确实是一道需要破解的大难题。水源地村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在年轻人中推进垃圾分类尚且困难重重,老年人过半数的村子怎么样能做到位呢? “要老百姓分类,环卫系统先要分类”。张波道出了鹿亭乡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小诀窍”。鹿亭乡的垃圾收集系统科学完善,餐厨垃圾有专人上门收集、运输,经过餐厨机器处理后还肥于田;可回收物上门收集;有害垃圾送到专业处理中心处理;其他垃圾日收日清,一日两扫,最终清运到专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百姓的心里有杆秤,政府畅通垃圾分类的渠道了,再加上入户宣传、反复宣传,多搞活动,不断加深他们“垃圾分类”的印象,垃圾分类的收效自然而然就显著了。 一次、两次、三次……一年半下来,乡企联动科学分类、反复宣传的这个“小窍门”确实给出了实效,垃圾分类逐渐成为村民的习惯。实践证明,垃圾分类不行动千难万难,一行动方能排忧解难。垃圾分类正在成为中村村的新时尚,进一步改善了宁静小村环境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