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网友曝光山东大学中外学生“学伴”项目,引发争议。山东大学回应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审核把关不严,对此深表歉意。然而有媒体注意到,近来网上出现了大量针对山东大学女生群体的不堪入目的侮辱性言论和图片。(7月18日荔枝新闻) 这几日,“山大女生”成了舆论场的热词。有人关切她们的生存状态,有人调侃她们的政策际遇,当然,亦有人无端恶搞或羞辱。有山大在校生透露,那张广为流传的“学伴照片”里其中一名女生的联系方式被曝光,其微博评论不堪入目。不仅如此,还有在校女生发帖称,最近在女生宿舍楼有频繁看到非校园人士的陌生男性在拍照,并提醒学校女生拉好窗帘。 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当然可以质疑,只是,网络暴力有何面目公然兴风作浪? “学伴”项目的罪与非罪,与参与学生之间,并不构成因果上的逻辑关系。因此,污名化“山大女生”的行为,既是流氓式恶毒,更像是骂街式羞辱。而不设防的平台与舆论,很容易将公共话题的理性探讨带入“跑偏”的诡异画风。说白了,这种蠢坏的暴力行径,带来两种风险: 一是将严肃的公共话题“李代桃僵”。本来是心平气和在程序正义和目的正义上考问高校的留学生制度,结果因为嚣张的网络暴力,反而让正当合理的诉求弄得灰头土脸。骂骂咧咧、闹闹哄哄,最后的最后,大抵都忘了“学伴制度”,转身齐声讨伐过街老鼠般的网络暴力了。 二是放大社会戾气而宣泄不靠谱的“私力救济”。一个社会话题,因为戾气搅和而成了一地泡沫。据说,山大法学院几位老师已联合起来发布微博称:“不能让学生吃哑巴亏。如果有被侮辱的同学,请与我们联系。不要害怕!”几位老师商议,准备起诉侮辱学生和公布学生名单的几个微博大V,杀鸡儆猴。善意的探讨因为“娱乐至死”的操作,僭越了公序良俗的底线,将无辜的女大学生群体祭上了情绪发泄的风口浪尖。不打马赛克的隐私传播、趁机蹭热度的10万+“爆款”,凡此种种“吃人血馒头”的姿态,哪里还有半点公共讨论的影子? 不过,众声喧哗之下,谁来保护被“网暴”的山大女生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当其冲指向“母校”二字。据说山大安保人员正加班加点工作、一些校区应急指挥中心更是压力山大,甚至还有向安保公司增配安保警力的积极作为。如此武装到牙齿,确属分内之事。然而,在保护被侮辱学生这件事上,起码还应有两重考量:一则,校方当预估到舆情发酵后对相关学生的伤害,无论是及早回应、抑或是及早反击,都应该有“校级”的应对,而不应该停留在校内安保或热心教师的民间救济层面。二则,自媒体平台对于明显涉嫌羞辱或污蔑的文字或视频,应当有“自洁”的责任,而不该暗地里放任甚至怂恿如此无底线无节操的行为。 既然要好好谈论外国留学生的待遇问题,就别再拿无辜的“山大女生”群体说事儿了。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