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琤刚刚搅拌好水槽里的树皮浆,准备捞纸。 记者 樊莹 摄 |
|
各种图案的花草纸。 受访者供图 |
|
造纸之前,树皮要反复蒸煮。 受访者供图 |
最近网上热播《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徐宾造纸”这一情节,引发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如此精湛的古法造纸,现实中哪里还能见到? 在鄞州东钱湖利民村史家湾一间不起眼的民房里,90后北仑女孩黄琤正聚精会神地用手反复搅拌着水槽里的树皮浆,以此作为花草纸的原料。头顶风扇呼呼转着,但她额头汗珠仍不停地冒出来。 “纸能传承文化,也能传递出更多的可能。我要做的是不仅仅让大家熟悉古法造纸,而是要用现代化的手段结合传统技法延续出属于现代的美,与现代产生共鸣,相互辉映。”从最初的兴趣爱好,慢慢全身心投入到手工造纸的传承发扬当中,黄琤的梦想是当一个“新式”匠人,让传统技法拥有新生命,也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能加入进来。 □记者 樊莹 从贵州丹寨的花草纸 她痴迷上了古法造纸 驱车进利民村,沿着蜿蜒小路往深处走,有一处简陋的两层楼,黄琤的灰白艺术工作室就在这里。 “实在不好意思,太乱了,你们随便找地方坐。”黄琤扎着丸子头,一身很随意的打扮。这两天,来自海外的订单多了不少,她正加班加点地赶工。听说记者前来采访,黄琤很不好意思地停下工作,甩了甩手上的水渍,简单收拾了下屋子。 手工纸最费时的莫过于原料的准备,蒸煮树皮、制浆备料,听起来步骤简单,自己动手可能得花上大半个月的时间。挫、捣、抄、烘……仅树皮的处理就很繁杂,先是剥树皮,选择纤维含量高的构树皮;刮除外皮挑去杂质后晒干,进行水沤浆灰进行蒸煮,再进行漂洗挑料捶打成浆。哪个环节出点状况,都可能影响到成纸的品质。 有朋友不理解,认为这样做“没啥意义”,机器取代人工是大势所趋,何苦浪费时间在这“过时”的东西上? “最初接触到古法造纸,是因为一个人。”大学刚毕业的那几年,黄琤也做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发现不是自己追求的生活后,她毅然辞去工作赴上海读研。在那里,她认识了同样痴迷传统手工技艺的服装设计师,了解到贵州丹寨的花草纸。 “在许多苗族村落,当地人利用构树皮、杉根等制作花草纸。这些花草纸,不仅有美丽的细纹,纯天然的压花,它的造纸法更是源于中国最古老的手工造纸法,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黄琤向记者展示了刚做好的一批手工纸。 略毛躁的边缘、摸上去有“沙沙”声,这种静谧的历史感,让人仿佛穿越回唐宋,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体验古法造纸的人挺多 她把工作室开到了宁波 翻开历史课本,我们了解到,东汉时期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但考古发现,早在西汉时期,纸的雏形就有了。 黄琤告诉记者,比如1957年西安出土的“灞桥纸”,基本没有经历过符合造纸要求的切断处理,而是一些废旧麻絮,表面很粗糙,没办法书写。蔡伦在此基础上改进技术,将渔网、破布、树皮等混在一起,将其中的纤维干燥过滤出来变得利于书写,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如何让更多人领略到古法造纸的魅力?2016年,黄琤和朋友在上海合伙开工作室,一边进校园、社区、艺术场所普及古法造纸知识,一边在淘宝网上卖材料包并录制小视频教大家制作的方法。 “没有想到,很多人对传统技艺产生浓厚兴趣,纷纷跑来体验,这份热爱也同时感染了我们。每当自制的纸品被认可,心里说不出的高兴。”黄琤说。 今年初,黄琤回到了宁波,创办“灰白艺术工作室”,用一个个与众不同的图案传递出花草纸的美。 然而,在宁波古法造纸仍比较小众,目前感兴趣的人群集中在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 创新纸品贴近年轻人 她梦想当“新式”匠人 “相比其他工作,这行的收入并不稳定,请固定的帮手也很难。”黄琤笑着说,有段时间父母很反对,希望她找个正常点的工作,不要那么辛苦。但一想到要放弃自己的爱好,生活就像缺了一块,黄铮怎么都放不下。 这两年,黄琤到处学习取经,多次前往日本参观体验和纸制作。许多老匠人,身上的执着韧劲,一生只求做好一件事的态度,让她非常敬佩。 “纸是文化的载体,宣纸、土纸、藏纸,这些中国独特的纸文化产品有的偏安一隅,有的日渐消亡,有的已离我们远去。就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日本和纸艺术的传承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黄琤感叹道。 事实上,一些老底子文化由于在当今社会的实用性较弱,容易与社会脱节,也很难进入年轻人的视野。黄琤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直在想办法创新纸品,贴近年轻人的审美感受。 “古法造纸原色会单调,我会使用植物染料或者矿物燃料对纸浆进行染色,年轻人可以用这些纸张印制请帖、艺术卡片,非常有文艺范。平时也会就近取材,在山中采集一些扁平的花和叶,进行压制然后制成花草纸,或撒金箔等装饰,让手工纸张融入更多现代元素。”黄琤说。 这条路尽管不好走,但这位90后姑娘坚定地说,梦想当一个“新式”匠人,将造纸的技艺一直传承下去,也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能一起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