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8月1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30年不评职称” 教书育人需要更多认同与激励

    从教36年的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杨汉文,已经30年没评过职称了。杨汉文的一些学生已成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他还是一名讲师。杨汉文说:“我也有论文,也有科研项目,但从未再申报过职称,只想一心一意教好书。”(8月13日《武汉晚报》)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五十多岁有不少人已经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了,再不济也已经评上副教授。从教36年还是一名讲师的杨汉文,并非没有能力在职称上更上一层楼,而是“志不在此”,对评职称缺乏兴趣和热情。热爱教学的他,努力把三尺讲台站好,成为学生们喜爱、同事们尊敬的好老师。

    在高等教育竞争渐趋激烈的今天,一所高校既需要那些潜心科研的教师,也需要倾心教学的教师。

    难能可贵的“30年不评职称”,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高校教师的价值坚守。他们朴素地认为,站好三尺讲台、倾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即使职称看上去并不够光鲜,只要无愧于心就好。在一个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里,依然有一些教师不愿意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30年不评职称”的背后,有一个成熟、强大的精神世界。在一个盛行“以貌取人”的社会中,从教36年还是讲师职称的杨汉文不可避免会遭遇一些人的“傲慢与偏见”。在他们看来,“30年不评职称”的老教师是无能者与失败者。

    教育作为一盏希望之灯,有助于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在不少学校里,都有一些热爱教学、对职称没那么“上心”的教师。“一个人只有一颗心,一颗心只能用在一个地方”,这些教师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热爱的教学工作,有可能被认为“不成功”,但他们自己却觉得充实和满足。

    “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的裹挟下,那些科研做得好的老师名利双收,而教学做得好的老师却没有得到足够认同和激励。对这种扭曲现象纠偏,已迫在眉睫。

    杨朝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