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区加装了楼道雨蓬 |
 |
陈赛花在党群服务中心 |
两个手机,轮番响起,一头还没交代好工作,另一头开始询问办事细节。9月2日上午,在海曙区白云街道安丰社区居委会办公室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赛花接受记者采访的2个小时内,接听了近10通电话。 “我习惯啦!自己一手带起来的社区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把关。”陈赛花淡如水地说。 今年,是她在安丰社区工作的第6个年头,也是陈赛花到了退休年龄后被返聘的第一年,一切都在按着她的计划有序运作着…… □记者 朱琳 摄影记者 崔引 在每个楼道留出“生命通道” 2014年7月5日,白云街道牡丹社区任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接到了上级领导电话,让她去安丰社区工作。 两天后,临危受命的陈赛花来到了这个当时有着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居民群体事件也较多的安丰社区。 社区有三个小区:丰馨苑,拆迁安置小区,交付于2016年,共有1754户居民;联丰玫瑰苑和三鼎坊,两个交付于1997年的老小区,共有1618户居民。“联丰玫瑰苑虽然是老小区,但同时也是宁波市最后一批福利房,住着很多教师、企事业单位员工等;三鼎坊里,则主要是月湖的拆迁户。可以说,三个小区各具特色,在管理时,需要根据各自的情况区别对待。”陈赛花说。 来到安丰社区后,陈赛花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造停车位。时至今日,她仍然清晰地记得,2014年时联丰玫瑰苑和三鼎坊的居民,经常传唱一首反映小区糟糕停车情况的歌谣:“车子停在绿化带,绿化死在车轮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停车乱是有原因的,当时的两个老小区,加起来只有169个车库,没有地面和地下停车位,由于私家车的大量增加,很多车主只能把车停在绿化带上,进而影响到整个小区。 “那个时候,政府刚好对老小区停车位改造有补贴,打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就着手各项准备工作,正式向市级住建部门申请经费。”陈赛花回忆说,这项工作是从2015年4-5月份启动的,她先和业委会沟通,前期把该准备的都准备好后,顺利拿到了补贴。2016年3月,停车位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半年后顺利竣工。 这样一来,两个小区新增了359个地面停车位,加上前期物业划出来的车位,基本满足了居民的日常停车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老小区在停车位改造时,还特意在车位旁边留出了足够宽敞的“生命通道”,规定在135个楼道的“生命通道”里不能停车,以便于紧急情况下120、119等救援车辆顺利开到楼道口,这也是宁波老小区中,首次在每个楼道都留出“生命通道”的做法。 每年挤出10万元用于日常公共维修 得益于停车位改造,两个老小区的物业收入有了大幅提升。陈赛花告诉记者,包年车辆每年需上交800元停车费,考虑到老年住户的子女探访及吃饭问题,他们还规定,两小时内免费停车,并推出了“孝心车位”措施,获得了很多老年居民的点赞。 同时,每年业委会都会从小区停车收入中挤出10万元,用于小区的日常公共维修,比如楼道亮灯、楼道雨蓬、化粪池疏通、墙面修补等多个问题。 拿楼道亮灯来说,每年所有楼道的3万多元电费,都不需要居民掏钱,对于原本就享受较低物业收费标准的居民来说,无疑是另一项福利。 而楼道雨蓬的加装,则是考虑到居民在雨天进出需要淋雨掏钥匙的尴尬,每一处细节的处理,都体现了陈赛花带领的社工团队设身处地为居民着想。 同样,也因为有了停车费收入,可以适当补贴物业公司,支付好几十人的物业员工工资,才能一直让小区的物业保持正常服务标准。 孵化出53个社会组织 将社区带入正轨后,陈赛花开始考虑,如何能带领小区居民积极地参与到家园的建设中来。 “我很重视多方参与这一点。我觉得社区党组织先要把业委会引领好,让业委会成员有存在感,有事可做,而不是成立后就不管不问小区事务了。要让小区全体居民从家里走出来,共同参与到小区的事务中。于是,我们逐渐孵化出了53个社会组织,这也是安丰社区的一大特色。” 陈赛花介绍,这些公益组织各有所长,如巧厨娘团队,会在每个中国的传统节日给社区的169个独居老人、143个残疾人挨家挨户送宁波的风味小吃,比如松花蛋、粽子、月饼,汤圆,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还有有爱青年养老团队,他们主要负责敬老助残,为老年人和残疾人修脚指甲、理发、量血压、测血糖、陪聊、送餐、拿报纸、送牛奶,尤其是对于社区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会保证“一日一望、一周一探”,每天至少要看到老人一次,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还有负责矛盾化解、平安建设、垃圾分类、文明停车引导等各项内容的社会组织,它们的存在,大大缓解了社工的压力,也使得居民在志愿服务中传递了正能量,搭建了社区与居民间沟通的桥梁,形成了较好的风气。 今年6月28日,一个高达四层、共3000平方米的“社创空间”投入使用,包含图书室、烘焙室、健身房、国学堂、视听室等,从一楼的党群服务中心,到二楼的创业创新中心,再到三楼的社区交流中心,直至四楼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让社区男女老少有了一个重塑交往和资源共享的空间。 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可以在二楼做日用品、手工艺品,获得就业机会;居民每天花1元钱,可以在三楼健身、跳舞、做瑜伽、进行体能训练、参与亲子课堂、下棋等;社会组织也能在四楼有自己的办公空间…… 每周三四十场活动,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开放,真正让居民愿意从家里走出来,推动居民思想、生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大交流”。 她一直是“累并快乐着” 在社区工作已有13个年头,今年初,虽然已到退休年龄,但街道、居民都极力挽留,希望作为社区“救火员”的陈赛花书记能再干几年,出于对社区的感情,以及一大堆未完待续的事务,陈赛花留了下来。她有些感性地说:“干社区工作的,就要对得起自己的初心,社区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即使24小时都扑在社区工作,事情都是忙不完的,这就是一个良心活,我能做到多少,我就尽力做到那个份上。” 她告诉记者,当初考社工时,听说这是一份轻松、悠闲的工作,但进来后发现完全不是。“从来没有朝九晚五,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我经常说话说得嗓子疼,但当我脸色不好、身体不舒服时,有居民把自家当医生的亲戚介绍给我,对我嘘寒问暖,我感觉‘累并快乐着’。上周六为了老小区加装电梯,我来社区协调,忙到中午,居民硬要拉着我去家里吃饭时,我觉得特别开心。他们把我当成了亲人、家人,这是我做到现在为止,最有成就感的事儿了……”她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