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几份契约模板 通讯员供图 |
邻里矛盾有时难调和,更何况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居民,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截然不同,若产生矛盾该如何调停?北仑区新碶街道玉兰社区有妙招,工作人员不费口舌,仅凭“一纸契约”难题便迎刃而解。昨天一大早,邱女士给社工江维恩发来一条感谢短信。“阿江,契约真的很管用!昨天晚上6点,隔壁老外准时结束派对活动,我也总算能睡个好觉了……”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陈红 金添盛 一纸契约,矛盾迎刃而解 邱女士租住在玉兰社区里仁花园,几个月前,隔壁搬来了一个美国邻居。每逢周末,热情奔放的美国人就喜欢在家里开派对,而且每次都搞到深夜,吵得她根本没法休息。邱女士只好联系物业,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劝说,效果甚微。无奈之下,她又来到玉兰社区求助。 社工江维恩了解情况后,于上周末的晚上和同事小俞一起去了里仁花园,站在邱女士家门口,她俩亲身体验了一次美国居民的“噪音派对”。 在掌握“证据”之后,江维恩把双方当事人召集在一起,拿出了一份《文明派对契约》模板,补充约定“派对时间不得超过晚上6点,声音不得超过60分贝”。对此,双方很快达成一致意见,签下名字。契约一式两份,各自保留。如此痛快地解决问题,是邱女士始料不及的,她本来还有些担心美国居民是否会遵守契约,欣喜的是当晚6点以后,耳根真的清净了。 记者了解到,这其实是玉兰社区运用契约精神解决外籍居民邻里矛盾的其中一桩事。今年6月,来自卡塔尔的阿力和隔壁日本的上野先生闹了点不愉快,起因是阿力养了一只柯基犬,但因家里没有阳台,他经常在楼道里给爱犬梳毛,这一举动引来上野先生的不适。 上野先生认为,楼道是公共场所,不可被私用,可在阿力看来无伤大雅。双方协商无果,引发“口水战”,社区获悉情况后,让双方坐下来签订了文明养犬契约,这一死结就这么解开了。 有事先约定,这个办法好 “不同国家、地区的人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文化和理念也不一样,产生矛盾在所难免。”采访中,玉兰社区党委书记邬晓红坦言,社区有600多名外籍居民,来自美国、韩国、德国、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北仑远近闻名的“小联合国”,用契约精神化解纠纷也是社区基层治理的一大特色。 她说,以前处理这类矛盾是焦头烂额,自从去年11月将契约精神纳入社区文明公约后,至今已处理了三起纠纷,效果立竿见影。 为何会想到这个举措?记者采访得知,这还是被去年一起纠纷“闹”出的灵感。当时有个巴西居民很爱热闹,每每在家就把音响声音开得很大,楼下住着的邻居不堪其扰,社工六次上门协调都不起作用,最后还是他搬离了,此事才算完结。 遇到这种纠纷怎么办?套用本地邻里之间的“老娘舅”协调方式肯定不行。正当社工愁眉不展时,有热心的外籍居民提出,不如用契约精神来约束彼此,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大多数人对契约有着很高的认同。 鉴于此,去年11月,社区开了一场座谈会,邀请外籍居民和本地居民代表畅所欲言,将契约精神纳入社区文明公约的同时,也根据不同外籍居民的文化理念,制定了六个契约模板。 拉美居民热情,喜欢开派对,容易产生噪音;日本、新加坡居民对环境卫生要求高,反感占用公共场所;垃圾分类的管理在国外相当成熟,外籍居民无法理解垃圾不分类丢放的做法……于是,有关噪音扰民、晾晒占用楼道、垃圾不分类等契约模板一一出炉。为提高契约的公正和公开性,社区还请了一位在外籍居民当中颇有威望的加拿大人担任见证人。 白字黑纸加第三方见证的模式,让原本难以调和的矛盾开始变得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