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9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致敬周秀芳

从“支教奶奶”到全国道德模范

周秀芳在湖南溆浦支教时和学生在一起 通讯员 杨磊供图

    1948年出生的周秀芳,是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她在古稀之年远赴贵州、湖南支教。她在湖南溆浦和宁波两地架起爱心桥梁,源源不断地将长三角上万市民的爱心搬运到湖南溆浦大山深处:新建29所希望小学;帮扶400多贫困学生;捐款捐物3400多万元……

    不仅助学,她还是“扶贫带头人”,牵头成立爱心基金,精准帮扶溆浦、延边产业脱贫。她在延边和龙成立周秀芳爱心驿站,在溆浦创设沪杭甬(鄞州区)研学实践基地,她用大爱情怀为山区点燃了希望之灯……

    □记者 殷欣欣

    初心不改

    年近古稀远赴山区支教

    退休前,周秀芳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深受学生爱戴。2003年退休后,她又被一所私立学校返聘。虽然拿着与年轻教师不相上下的丰厚薪水,周秀芳的内心却依然不平静,只因她还有一个未实现的梦想:支教。

    周秀芳的支教梦源自年幼时的经历,念小学时,她因家庭贫困差点辍学,班主任鲍老师为她垫付三元五角的善举,让她得以继续学业,也在她心中照进一束光,让她不再惧怕困苦。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她希望有生之年能为和她有着相同经历的孩子做点什么。

    2014年,已经66岁的周秀芳得知贵州省惠水县正在招募教师去支教,内心又燃起了这把火。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下,她带着简单的行囊奔赴贵州,毅然踏上了“高龄支教路”。2015年春节,回宁波过年的周秀芳听好友说,湖南省溆浦县九溪江乡或许更加需要支援,便决定去看看。而她这一看便不走了。

    2015年3月初,周秀芳从宁波前往湖南怀化市溆浦县北斗溪镇。她长途跋涉、旅途颠簸:24小时绿皮车、2小时大巴车、2小时中巴,再坐面包车。当车辆在三米多宽的蜿蜒崎岖的山路行驶时,有恐高症的她一路紧闭双眼。

    而当辗转来到九溪江乡桐林小学门口时,眼前的情形让她震惊——一栋简陋的木房,16个孩子在认真聆听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讲课,这位老师也是桐林小学唯一的老师。见此情景,原定要重返贵州的周秀芳当即决定留在湖南。周秀芳说:“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到桐林小学的情景。”

    周秀芳开始了溆浦的支教生涯,她把先进教育理念带进了乡村学校,用启发式的教学打开孩子们的眼界。当地村民收入很低,很多家庭都是困难户,走访贫困学生时,她总会偷偷给学生家长塞钱;看见孩子们穿着单薄,她张罗着给他们买校服;给学校买电脑,让留守儿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看到有孩子患眼疾,她自掏腰包联系医院给她动手术……周秀芳和儿子、媳妇长期结对资助16名贫困生,用于支教的钱超过了10万元。她自己却常常一碗米饭、一碟泡菜对付一餐。

    周秀芳退休工资每个月有7000多元,最困难的时候,她的工资卡里只剩下3.6元。“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就觉得自己很富有。”周秀芳说。

    助学路上的困难还远不止这些,溆浦地处雪峰山北麓,层峦叠嶂,很多学校就建在半山腰。周秀芳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膝盖骨长期严重磨损。医生曾警告她,如果走路过多可能有坐轮椅的风险,但她坚持到每一户学生家庭了解情况。有一次,她来回走了整整8个多小时。还有一次家访途中,周秀芳不支摔倒,险些丧命。被救回后家人劝她放弃,她却说:“如果我倒下了,你们就把我埋在学校旁边的土地上。”

    爱心搬运

    四年筹建29所希望小学

    孩子学到了知识,可境遇如何改变?

    周秀芳将湖南的所见所闻做成幻灯片,发到由她的学生们组成的聊天群里。当时,她的学生、上海弘盛阀门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远在美国洽谈业务,看到资料后深受触动,很快回国,直奔溆浦。

    当看到年迈却毅然选择在溆浦支教的周秀芳时,张刚当即决定捐资重建桐林小学,并配齐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

    2015年4月,第一所桐林弘盛希望小学动工,周秀芳干脆搬到工地上住,边教学边监督工程施工。当年9月,桐林小学建成投用,成为九溪江第一所农村希望小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爱心涌向溆浦。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班学生筹资50万元援建前进小学、宁波女企业家王娴出资31万元援建搭溪小学、象山爱心人士傅萃拿出省吃俭用的20万元援建来凤小学;2018年5月,宁波5313名市民爱心接力,三天为红花村希望小学众筹50万元;今年上半年,91岁宁海王春文老人被周秀芳的事迹所打动,一次性掏出250万元,捐建5所希望小学,鄞州慈善总会捐建“告别  水上学路的爱心桥”……截至目前,周秀芳和她身后的爱心团队为湖南溆浦县筹资捐建了29所希望小学,结对帮扶400多名贫困生,累计捐款物3400余万元。

    同时,周秀芳还牵线促成鄞州与溆浦教学结对。2018年11月,鄞州区在溆浦建立支教基地,发动优秀教师去溆浦支教,溆浦县选派中小学校长、年轻老师来鄞州“取经”,培育“种子教师”。

    “爱心搬运工”周秀芳将全国各地的爱心源源不断汇聚到大山深处,点燃了大山的希望。她常说:“我巴不得是孙悟空,一个跟头能搬运更多爱心。”

    精准扶贫

    用爱架起东西部扶贫协作之桥

    贫困山区要真正脱贫,除了“输血”,还要实现自我“造血”。

    2018年起,周秀芳以爱心支教为支点,尝试在劳动力转移、产业扶贫等领域进行帮扶,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周秀芳牵线搭桥,开展溆浦茶叶生产帮扶,将宁波市象山县的“红美人”柑橘树苗引到溆浦试种。与此同时,周秀芳积极将溆浦的农民带出大山,在城里找工作。截至目前,经周秀芳介绍到宁波企业打工的溆浦山区村民已有近百人。

    在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中,周秀芳还在鄞州区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爱心工作室和爱心帮扶基金会,在延边设立周秀芳爱心驿站,通过项目对接,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向延吉、和龙集聚。

    经周秀芳多方协调,今年7月,沪杭甬(鄞州区)研学实践基地落户溆浦,并将研学、助教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刚刚过去的暑假,宁波有6批300多名学生到溆浦开展互动体验式研学。这个研学基地预计明年可接待5000至10000名研学青少年(家庭)。

    从“支教奶奶”到“爱心搬运工”,再到“扶贫领路人”,周秀芳的爱心之路一直在延续。年岁渐长,她步履越来越蹒跚,甚至因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中耳炎,但这些都没能打倒这位老人。

    “只要我的膝盖允许我走路,我就会一直走下去。”周秀芳坚定地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