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晓旻 通讯员 张璐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传统木工匠来说,一套精巧实用的木工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体现的是历代工匠在传统文化、美学意识、哲学内涵方面的智慧结晶。12日,展示日本传统大木作营造技术与工具的 “哲匠之手——中日建筑交流两千年的技艺”特展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启幕。 本次展览由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和日本公益财团法人竹中大工道具馆主办,是中日两国政府确定的“2019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系列活动的第101个项目。展览将持续至11月11日,为期约两个月。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巡视员韩小寅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自汉代以来两千年间,中日两国交流从未曾断绝,特别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唐宋时期,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文化传入日本,经过融合,两国的建筑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也呈现出不同风格。他说:“时至今日,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传统工具与营造技艺都面临着被现代建筑技术取代的危机,因此,在保护幸存至今的古代木构建筑本体的同时,对传统工具与营造技艺进行收集、保存、研究、展示,将大木作匠人的工匠精神传承后人,很有意义。” 日方支持单位、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松村副领事表示,传统木构建筑技术从中国传入日本以后,日本工匠在学习、吸收的过程中,又创造出日本独有的特性。在此回首中日交流的历史,正如文化意义上的“回乡省亲”,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就是“木工技术的回乡省亲”。 日本文物保护修复专家鸣海祥博对宁波感情深厚,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拿出厚厚一摞发布在日本《和歌山新报》上的宁波天童寺、保国寺、天封塔……几乎所有古建筑都被详细介绍,对于这些建筑,他有深入的研究,“京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东福寺的一些建筑结构就和保国寺几乎一样,这是中国古建筑对日本影响的实证,建于13世纪的东福寺很有可能就是从保国寺学习了这种建筑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