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9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之重器 宁波骄傲

——记两位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宁波人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屠呦呦小记

    1.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正如她的名字来源,屠呦呦的天才是大地原野的厚积薄发,是一生努力不懈奋发的自然回报。她一生中的事业,与青蒿素有着解不开的缘分。

    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2015年10月,她因发现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宁波人,她是我们宁波人的骄傲。今天,她又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荣誉,应该是实至名归,一点也不意外。

    2.

    在获诺奖之前,屠呦呦的名声似乎一直只限于一个不太大的圈子。这么多年来,她似乎习惯了那种寂然无声的科学研究生涯。显然,这种习惯也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屠呦呦今年已89岁高龄,但依然默默地站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显然,屠呦呦做到了。也正因为做到了,她也才有今天的成就,才有对人类如此伟大的贡献。

    在获诺奖之后的第二年,青蒿素治疗新适应症——红斑狼疮开展临床试验的审批有了巨大进展。

    就在今年6月,屠呦呦与她的团队成员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上获得了新突破,并提出了合理应对方案,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有一次,她接受采访时说,荣誉越多,责任越大。科学要实事求是,目前青蒿素抗疟的疗效比较客观,但青蒿素抗疟的药物深层机理还要继续研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今年年初,英国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在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屠呦呦成功进入候选人名单。

    和她一起入围的,还有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及数学家图灵。

    BBC评论道:“屠呦呦是一位中国药学家。她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在其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启发,公元400年的东晋就已开始利用青蒿应对疟疾。在此基础上,屠呦呦发现并提炼出了青蒿素,并自愿以身试药。现如今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

    其实,青蒿素的研究,最初是一项援越战备紧急军工项目。为了保密,就以1967年5月23日的开会日期为代号称为“523”任务。“523”项目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通过军民合作开发防治疟疾药物,同时对所开发防治药物的要求是高效、速效、预防药物要长效。

    4.

    屠呦呦的父母两家,亦是宁波的名门。1930年12月,屠呦呦出生。1951年,她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

    在人海中,屠呦呦就是一位普通又可爱的邻居老太。但她不会做饭做菜,家务活全由她的先生李廷钊包了去。而李廷钊是她在效实中学的同学。他们育有两个女儿,也都事业有成。

    开明街26号,一幢如今已经修缮一新的老房子,是屠呦呦的舅舅、经济学家姚庆三的旧居,简称姚宅。这里就是屠呦呦儿时居住成长的地方。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前厅和大厅为面阔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踏过空荡荡的大厅,可见一个不宽敞却温馨的小院子。

    如今,这座见证了屠呦呦在宁波成长的老房子,已经挂上了屠呦呦故居的牌子,并入选了我市首批历史建筑。

    作为她的出生地,这是宁波获得的又一张世界级名片。

    

    顾方舟小记

    1.和屠呦呦获得共和国勋章一样,顾方舟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也一点不意外。这两位宁波人,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的确是非同小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顾方舟先生不幸在今年1月2日溘然长逝。这位被称为“糖丸爷爷”的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为实现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并长期维持无脊灰状态而奉献了一生。

    在《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书中,顾方舟将自己的人生概括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他研制的脊灰糖丸活疫苗,使中国于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状态。这意味着千百万儿童远离了小儿麻痹症。

    该书作者范瑞婷还记得,顾方舟在访谈中曾对她讲,此生他为国家做了一点事,找了个好老伴,“这一辈子没什么遗憾了。”

    2.

    顾方舟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他用一颗小糖丸消灭了小儿麻痹症。

    也正是由他主持研制的糖丸疫苗的推广,让“脊灰”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十万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十万分之0.046,使无数儿童免于致残。

    2000年,时年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世卫组织宣布中国为无脊灰状态。

    1957年,31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次年,顾方舟在我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之后又成功研制了“液体”“糖丸”两种活疫苗,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

    《顾方舟传》记录,在疫苗研制的Ⅰ期临床试验阶段,为了检验疫苗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顾方舟曾冒着瘫痪的危险,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

    一周过去,他发现自己的生命体征没有出现异常,于是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自己刚满月的儿子服用疫苗,证明疫苗对儿童同样安全。

    在顾方舟的带领下,同事们也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服用了疫苗。

    从1957年到2000年,从无疫苗可用到消灭脊髓灰质炎,顾方舟一路艰辛跋涉了整整44年。

    3.

    顾方舟与故乡宁波的交集并不是很多。1998年6月6日,宁波大学医学院宣告成立的时候,顾方舟曾来宁波现场指导,并担任了医学院的顾问,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926年6月16日,顾方舟出生在宁波。早年丧父,母亲为了养活一群孩子,到杭州学习助产,后来又拖家带口移居天津,挂牌营业成为助产士。

    1944年,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

    面对当时恶劣的公共卫生环境状况,顾方舟毅然舍弃了待遇高、受尊重的外科医生,选择了当时基础条件差、生活艰苦的苦差事公共卫生专业。

    此后多年,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项成果背后,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在脊髓灰质炎疫苗之外,顾方舟还致力于推动中国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免疫接种的国家计划,并为实现中国乙型肝炎防治目标做出了特殊贡献。

    ——在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期间,顾方舟大力推进了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协和医学院关于抗癌有效成分的研究、兴奋剂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实施等四项研究成果,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人说,顾方舟是比院士还“院士”的科学家,而他却谦逊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