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专家前来参加论坛活动。 通讯员供图 |
|
▶专家会上演讲。 通讯员供图 |
|
天一阁藏活字本书影。 通讯员供图 |
9月17日,2019天一阁论坛在天一阁博物馆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美哉汉字 伟哉文明”,通过探讨作为承载中华文明载体的汉字活字在古今中西的发展变迁,来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创新的特质。5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 □记者 施代伟 通讯员 王伊婧 天一阁馆藏 活字本家谱近900部 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国家,北宋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被推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元代王桢创造了木活字印刷,并用木活字印刷了《旌德县志》,这是最早的活字本方志。活字印刷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除了中国本土,在韩国、日本、法国、英国都还保存着古代制作的汉字木活字或汉字近代金属活字实物。 作为亚洲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与活字印刷有着深厚的渊源。明代的金属活字印刷比较兴盛,尤其以无锡华氏、安氏两家所印诸书最为著名。两家之书天一阁均有收藏,比如明弘治十一年华氏会通馆印本《会通馆集九经韵览》及《古今合璧事类》,嘉靖时期锡山安国印本《古今合璧事类》及《鹤山先生大全集》等。此外,天一阁还藏有清代最负盛名的两种活字本:雍正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木活字印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其中《古今图书集成》为乾隆皇帝嘉奖范氏在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的献书之功而御赐,还是当年“古今图书集成馆”编纂所用的校样本,具有特殊的版本价值。而从清代到民国期间,活字本最多的是家谱,这也是天一阁所藏活字本的大宗,馆藏近900部。 据了解,本次论坛下设两个分论坛。其中分论坛“汉字活字的古今东西”由天一阁博物馆、法国远东学院、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联合举办。法国远东学院教授米盖拉、法国巴黎国家印刷局高级技师嘉内丽、巴黎第七大学副教授西蒙、日本庆应大学教授佐佐木孝浩和住吉朋彦、韩国国立韩古尔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载贞、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等国际知名的活字印刷和东西方古籍版本专家,围绕汉字活字印刷的诞生、发展和现代遗存,汉字活字的制作和摆印技术,东西方活字印刷技术的关系,东亚活字本的历史和鉴定等问题,展开自由且深入的讨论。 活字印刷传播到了 朝鲜半岛和日本 会上,专家们梳理了中国历史上活字印刷技术的对外传播交流历程。早在宋代,活字印刷技术就在中国的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传播。在中国宁夏发现的西夏文佛经很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活字印刷书籍。此外黑水城文书中还发现了西夏的汉文活字历书,这可能是现存最早的汉字活字印刷书籍。汉字活字不仅在中国各民族之间传播,而且传播到了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并且有重要发展。尤其是在朝鲜半岛,汉字活字印刷在其整个印刷出版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陈正宏教授则对天一阁馆藏古籍《会通馆集九经韵览》进行细致研究,他认为《九经韵览》提供了早期活字印刷的过程性证据,可与朝鲜活字本所代表的结果性证据共同向世界证明十五世纪前后东亚活字印刷文明所臻致的高度。 专家认为民族设计 离不开汉字设计 另外一个分论坛由天一阁博物馆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联合举办,从历史、教育、商业、实践等不同维度共同探讨了“数字时代的汉字字体设计”。 会上,汉仪公司高级定制项目组组长刘宇女士探讨了在当今时代发展下字体设计的“变与不变”。她表示从古到今,不论社会和技术的变革,字体的任务依旧是方便、快捷、清晰、准确地传达和获取信息。字体的发展首先应继承传统,继而着眼于数字化字体设计的发展和应用。华文字库创始人黄克俭教授则对当下字体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剖析,他认为如今通过屏幕阅读和使用文字显然成了人们与外界交流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人们无形中成了字体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近年来,字体版权意识也逐渐增强,这为建构良好的字体生态提供了制约机制。日本近代活字史著名研究学者内田明先生结合史料和案例,探讨了十九世纪中后期之后的日本活字字体设计的发展历史。 上海美术学院字体工作室负责人王静艳副教授说:“作为我们传统文化最真实、最中肯的象征和载体,汉字有着顽强的岁月连续性,清晰地凝固和表达着我们文明的基本价值和精神。以汉字设计为突破口寻找‘民族设计’无疑是最可靠的路径。这几年间,字体研讨会、讲座、展览蓬勃开展,这是设计学科的文化自觉,亦是字体设计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逐渐成长起来的信号。” 据了解,此次论坛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