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鄞中学生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卫星研究所进行卫星模拟综测。 鄞州中学 供图 |
寒窗苦读高中生、“高精尖”卫星实验舱,你可能会觉得这两者如果有关联,也是梦想层面上的,但是在鄞州中学,这只是学生的一种“日常”! 9月12日,由鄞州中学学生组成的小卫星项目组参与研制的“地球空间磁场探究”实验舱,搭载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9月17日,实验舱顺利进入预定太空轨道。这意味着,自2011年发展至今,鄞州中学航天科技特色课程开启了新的里程。 □记者 徐叶 通讯员 孙琳 追星 从业余无线电起步 业余无线电与微小卫星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鄞州中学正是从相对“接地气”的业余无线电起步,经数十年深耕,才一步步垫高学生的起点,甚至到了“手可摘星辰”的程度。 记者了解到,鄞州中学业余无线电台筹建于2007年11月,次年8月完成电台的硬件建设,电台申请呼号为“BY5CD”。据悉,那个时候校园无线电台在浙江省内数量不多,鄞州中学的这个电台是宁波第一个中学业余无线电台。 作为学校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鄞州中学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先进的无线电发收机、发射天线及相关设备,并由专业教师为同学们开课。如今带着同学们玩“造星”的乐天硕老师,就是当年学校业余无线电台的第一批管理员。“当年也很厉害,在业余无线电通信相关竞赛中,鄞州中学还拿过亚洲前三。”乐老师说。 随着学校相关资源的不断扩展,作为“晋级版”的航天科技特色课程于2011年启动,学校还建立了校园卫星地面监控站,当时这在全国为数并不多。2014年,鄞州中学搬至新校区,崭新的具备一定研发(制造)能力的小卫星测控和设计实验室一期工程完成建设。多年积累和投入,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加入到课程学习、小卫星的设计实验和制造中。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这个实验室,充分感受到了为教学“大量投入”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一张名片大小的太阳能电池板竟要上万元。而这个看似精简的实验室,一期计划投入五六百万元,目前已投入了两三百万元。 选才 遵循的是“自然淘汰法” 高中阶段,课业负担重,学业压力大,如何让同学们选择并坚持下去?乐天硕老师在选拔项目组学生时,用了“自然淘汰法”。 “很难很辛苦,所以只有真正喜欢,才能在艰苦的科学探究中坚持下来。”乐老师说,一个兴趣班二三十人,最终因为兴趣坚持下来的孩子不过六七个。孩子们都是利用选修课和课余时间来学习航空航天基础理论的。他们还得匀出时间,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各类研究所实习,接受专家授课,与航空航天类大学生一起探讨实验项目。 记者了解到,高中所学知识基本能满足学生“造星”的需要。按照乐老师的说法,是将高中阶段各科最难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并加以综合应用。有了“造星”平台,学生们“敢想”,更有勇气去“逐步实现”。此次项目小组参与研制的卫星实验舱载荷顺利进入太空,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一次日常探讨中,学生们的逆向思维,激活了搭载“地球空间磁场”探测实验舱的创意。这创意,理论上看似简单明了,但实际研发过程却困难重重。 “一开始我们习惯‘不懂就问’,专家和老师却要求我们以‘数据’说明问题,根据‘数据’去分析问题,力求严谨和准确。”成员刘昕烨说,“这样的提点让我们顿悟,我也渐渐喜欢上了这种科学研究专注理性客观的思考方式,以及不急不躁、细致耐心的科学心态。” 成员施以恒也有同样感受,经老师指导,亲手解决实际问题后,他成就感“爆棚”,并深深爱上了航空航天科学研究。可以说,未来要从事什么,这个小组的成员大多数已“心有所属”。 造星 争第一更做唯一 据介绍,目前同学们正在规划2019-2020小卫星的项目确定、设计、研究制作及测控实验的方案,并争取实现中国空间站的搭载。同时,同学们也将加紧联系国内外高校、中学的爱好者,共同参与项目研发,加强国际交流与探讨。 记者也了解到,鄞州中学厚积薄发,近年来已涌现出不少执着航天事业的优秀学生。如2014届李立东,现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参与紫丁香一号、紫丁香二号等多个型号的测控与设计工作。 对同学们而言,“造星”是一个科探过程;而对学校而言,“造星”是一个育人过程。与打造小卫星相比,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们这些冉冉升起的新星的培养。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争第一,更做唯一’,第一只有一个,但唯一可以是很多个。”鄞州中学校长王贤明称,好的教育是生态学,孩子们在学校里,接受阳光雨露,成草、成花、成树,长成那个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模样。 他认为,航天科技特色课程只是学校科技课程中的一部分,“造星”不过是教会学生如何借助工具去观察这个世界,去思考、去设计。学校希望,当孩子们完成12年基础教育时,他们从学校带走的,更多是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