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溪这个小村庄走出了 “经济学术领域的基督山伯爵”

蒋学模故居将得到保护

故居门口

蒋氏族人拿出了《蒋氏宗谱》

蒋学模故居

    如果你是学经济的,想必读过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吧?这本教材是数代中国大学生的必读本,主编该书的蒋学模又是小说《基督山伯爵》中文版的初译者,因此他被誉为“经济学术领域永远的基督山伯爵”。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蒋学模是宁波慈溪人,他出生的故居现保存完好。

    9月21日一大早,宁波市复旦大学校友会的十多位校友一行,冒着台风天的大风大雨,怀着对蒋学模先生的缅怀和追忆,驱车前往慈溪观海卫镇蒋家桥村,看了先生的故居。

    □记者 俞素梅 文/摄

    29岁译成《基督山伯爵》

    蒋学模于1918年3月出生于慈溪观城镇(今观海卫镇)的蒋家桥村,,6岁时随父亲到上海求学,曾就读于东吴大学、四川大学经济系,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长期任教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有特殊贡献政府津贴获得者,也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很多人好奇,作为经济学家的蒋学模怎么会去翻译文学经典《基督山伯爵》呢?去年,他的儿子蒋维新曾撰文回忆了父亲29岁译成《基督山伯爵》的“励志”故事。

    蒋学模1941年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一直到解放前夕,从事的都是翻译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任香港《财政评论》编译,但工作了仅几个月,香港被日军占领,《财政评论》社被逼内迁,这份工作就丢了,但这时的蒋学模已经在翻译界崭露头角。1945年10月他接受了复旦大学《文摘》社的邀请,担任《文摘》社编辑。

    蒋学模工作非常勤奋且效率极高,从1945年10月到1949年,他除了完成每月两期《文摘》约10万字的翻译工作外,还翻译了多部文学作品,使他一举成名的《基督山伯爵》(最初译名是“基督山恩仇记”)就是在1946年~1947年翻译完成的。

    蒋学模很喜欢大仲马的这一文学巨著,早在1936年他在东吴大学读书时就看过好莱坞影片《基督山恩仇记》,对故事印象深刻。1939年他在四川大学的图书馆里找到了英译本《基督山伯爵》,花一周时间就读完了。当时,他就萌发了要把它译介给中国读者的念头,“只是受制于生活环境和出版的条件而没有动手”。受聘《文摘》社后,蒋学模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终于夙愿得偿。

    完成《基督山伯爵》翻译时,蒋学模才29岁,充分展现了其翻译天才。这本法国小说的中译本,除了蒋学模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外,其他都是根据法文原版翻译,而蒋学模的译本是市场关注度最高的。“究其原因,一是蒋学模是中译本的第一人,而且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在大陆只存在这唯一的版本,读者不可避免地会先入为主;二是蒋学模文风朴实,行文流畅,很容易抓住读者,这是他深厚文学功底的体现。蒋学模版本最受市场关注的例证之一,就是台湾光复书局1998年编辑出版的《珍本世界名著》第31卷《基督山伯爵》选用的就是蒋学模的版本。”

    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翻译《基督山伯爵》只是蒋学模璀璨人生中的一面,他更出彩的成就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

    1949年《文摘》停刊,蒋学模就此中断了翻译生涯,转向复旦经济系任教。他先开设了两门新课《苏联经济建设》和《东南欧经济》,不久就转教政治经济学。

    蒋学模一边教学,一边笔耕,撰写、编写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故事》《政治经济学讲义》《政治经济学常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的分配》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

    其子蒋维新在文章中述称,蒋学模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突出成就,使其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8年毛主席在上海接见教育、卫生、艺术界人士,谈家桢、蒋学模、孙怀仁、章靳以等六位教授受到接见;1964年7月17日,毛主席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接见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代表,蒋学模位列首排。

    蒋学模通过对学生的悉心指导,把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传承给了一批又一批的政治经济学新人。他的“不能守旧,不怕守旧”“做一个不断改悔的马克思主义者”等名言,至今仍被他的弟子们津津乐道。

    蒋学模对政治经济学的最大贡献,是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这本教材受教育部委托编写,供大学非政治经济学专业学生使用,蒋学模为之倾注了全部心血。1980年7月,该教材第一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由于该书的理论阐述深入浅出,其使用范围远远超出原先用于普通高校的设想,绝大多数的中专、电大、函授学校也都选用。此后,蒋学模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变化,每两年修订一次,至其逝世的2008年,已修订到第13版。一直到今天,这本教材仍在继续印行,总印数已高达2000多万册,可以说是影响了数代人。9月21日前往蒋学模故居,就有复旦学子称“蒋老师的这本书,很多内容当年我们是要背出来的”。

    祖屋被称“楷模故居”

    江北区政协主席邹宇明上世纪80年代末就读于复旦大学,他告诉记者,当时蒋学模老师就是复旦经济学院的“一块牌子”,“我们同学很迷蒋老师,不仅因为手上拿到的教材是他主编的,更崇拜他还翻译文学名著。”

    邹宇明说,当时蒋老师带博士生,没有本科生的课,“但每学期会给我们本科生讲几堂课,所以我听过蒋老师的课,还请教过他关于政治和经济的问题。我老家是慈溪长河的,蒋老师知道后还说我是离他最近的学生。”从复旦毕业后,邹宇明一直和蒋老师保持着联系,常去上海看望他。“最后一次见到他是2001年。他曾跟我说起老家还有几间房子,可能快要倒了。”

    而在观海卫镇蒋家桥村,记者看到,蒋学模的故居没有倒,保存基本完好。在今年年初的慈溪市“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了对蒋学楷蒋学模故居进行保护的议案,观海卫镇政府已同意并进行了答复,并根据兄弟俩的名字,把故居保护命名为“楷模工程”。

    蒋学楷是蒋学模的哥哥,比蒋学模大9岁,是一位英勇的文化斗士和翻译家。他1927年毕业于上海澄衷中学,1931年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社会学系。曾任上海国际贸易局专员、复旦大学《文摘》编委、香港《财政评论》编译、香港大时代书局经理。1942年5月被日军枪杀于香港,时年33岁。

    蒋学楷所翻译的美国约翰·根室的《亚洲内幕》《欧洲内幕》《拉丁美洲内幕》三本书,在抗日战争前后有广泛的影响。香港大时代书局当时是一个进步书店,在蒋学楷任经理期间,出版了抨击法西斯在“二战”期间罪行的多本译著,为日军所忌。蒋学楷在短暂的一生中,著作、译作较多,包括创作短篇小说集《留痕》,翻译《狐狸的故事》《青春》《政治浅说》《陶立德博士》等。

    故居开放尚有些困难

    记者看到,蒋学楷蒋学模故居是一个小四合院,当地上年纪的村民称之“大屋里”。据介绍,兄弟俩都出生于这里,这是蒋家的祖屋,建于清中期,至今有近200年历史,占地面积约1026平方米,现有12户村民居住。

    年轻的蒋家桥村党总支书记蒋迪龙说,去年是蒋学模诞辰100周年,复旦学子不时地组团来参观蒋学楷蒋学模故居,“我才知道村里有这么著名的一对兄弟。蒋氏一门双杰,是村里的无上荣耀。作为蒋氏后人,我也感到非常自豪”,“楷模故居”的整个建筑目前基本完整,接下去村里将对它进行保护,不让它受到拆损等破坏。至于会不会进行修缮,甚至是否会开辟为专门的故居对外开放等问题,蒋迪龙表示这牵涉到现居住村民的安置、补偿等问题,村里尚有困难。

    察看故居结束后,宁波市复旦大学校友会的校友们还和当地村、镇领导以及蒋氏族人等进行了座谈,就传承、弘扬蒋学楷蒋学模的精神和保护“楷模故居”献计献策。观海卫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蒋家桥村紧邻鸣鹤古镇,“楷模故居”是鸣鹤古镇的一颗璀璨明珠,下一步,他们将积极为“楷模故居”申报慈溪市级文物保护点,进一步宣扬蒋学楷蒋学模的先进事迹,比如在文化礼堂建设中,着重介绍两位先生的生平和思想,让更多人知道村里的骄傲,同时也将着力进行故居的保护工作,希望得到更多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