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海区骆驼街道朝阳村党总支书记唐小明

跑出新农村建设的“朝阳速度”

唐小明(右)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朝阳村可以拿什么和别的村子比?”自2005年担任镇海区骆驼街道朝阳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唐小明时不时这样问自己。

    不断追问,不断进步。唐小明不仅带领朝阳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更让朝阳村赢得了“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为数众多的牌子。

    在实现村容村貌大变样上跑出“朝阳速度”,唐小明并未因此满足,他更希望自己在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同样能跑出“朝阳加速度”。

    □记者 石承承

    村容村貌大变样

    驱车进入朝阳村,一眼就能看到村口那座古色古香的建筑。

    这里原来是刘氏祠堂。2014年,村里投资约150万元,将其修葺改建为村文化礼堂,同时还配套建造了一个250平方米的广场。

    自从文化礼堂和广场落成以来,这里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关于这个文化礼堂,村民中还流传有一段故事——

    有一位村民,早年就已经搬走。时隔几年,有一次他有事回村,沿着望海南路一直开到绕城高速附近,愣是没有找到村子的入口。

    打电话给还在村里的家人:“朝阳村搬到哪里去了?怎么路边多了一幢古建筑?这么漂亮是谁家的呀?”

    这只是朝阳村在过去15年里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

    雨污分流、环境卫生整治、植树添绿、立面改造、垃圾分类……自从唐小明上任以后,朝阳村在村容村貌建设上就从未停止过“奔跑的脚步”。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唐小明选择“燃”起这“第一把火”,就是问自己“朝阳村可以拿什么和别的村子比”的结果。

    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他刚上任时,朝阳村还是镇海区出了名的“贫困村”,下辖12个自然村,常住人口2000余人,外来人口1500余人,而村集体经济的“家底”却只有二三十万元。

    “经济底子薄,就从环境整治开始,起码让村民住得舒心。”唐小明的“初心”很朴实。

    在外人看来,改善村容村貌是好事,理所当然得到村民的支持。事实并非如此。

    就拿文化礼堂修葺改建来说,当时祠堂的部分房屋出租给企业,合同尚未到期,企业并不愿意搬。唐小明拍板,村里另外给企业找了块地。

    不少村民不理解,“房子租给企业,一年好歹有六七万元的收入,现在把企业赶走,花钱造文化礼堂,浪费”、“农村人又不跳广场舞,不要弄算了”……

    顶着各种流言蜚语,唐小明和村干部一起做了一次摸底调查,结果发现有这方面文化需求的村民还不在少数,才放心动工。

    这样的波折,在朝阳村村容村貌改善中还有不少。

    2008年,雨污分流工作率先在朝阳村最大的自然村沈家河头铺开。工作刚启动,就有村民找到唐小明:“这道路距离我家房子不到一米,房子万一‘豁开’怎么办?”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唐小明拉着村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上门讲政策、做工作,一双脚板走得生疼。

    这还不是最让唐小明“头疼”的。搞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这恰巧是朝阳村的“短板”。

    每次,骆驼街道的干部看到唐小明,总爱和他开玩笑:“唐小明你最会来事儿,什么资金、项目都想要放到你们朝阳村去。”

    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是因为为了“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多的支持,办最大的事”,唐小明经常跑到街道去要项目、争项目。

    多管齐下“鼓钱包”

    “唐书记,村里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只是我们的收入什么时候能再增加一些?”村民的呼声就是唐小明的“发令枪”。

    只是朝阳村的经济底子薄弱,又没有支柱产业,单纯依靠唐小明四处出击,争取尽可能多的项目和资金在朝阳村落地,顶多只能算是“输血”,距离源源不断的自我“造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朝阳村可以拿什么和别的村子比?”唐小明再次问自己。这回,他把目光落在朝阳村的土地上。

    朝阳村现有土地近2000亩,结合土地流转政策的契机,村里集中流转土地1000余亩,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村里还鼓励农业业主引进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提升农产品的档次与附加值。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潘娜娜家庭农场”、“小鱼儿家庭农场”、“山水田园家庭农场”、“欢祥草莓基地”等多个农业产业项目在朝阳村落地生根。

    “这些项目走的都是精品路线。就拿玉米来说,完全不同于传统种植一收就是一茬,而是一株仅采摘一根,数量减少了,但品质、口感都提升了,市场售价卖到10元一根,都还供不应求。”唐小明说。

    此外,唐小明还想方设法挖掘村内发展潜力,通过集约土地,启动解困房、车库等建设工程,为村里积累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盘活闲置土地,对原有村内的一部分老厂房进行改造,增加房屋出租收入;

    对闲置地块边角地等进行整理,使其产生经济收益;确保村经济可支配收入每年稳步递增10%到15%。

    地铁三号线建设征用了朝阳村近200亩土地。显然,唐小明并不“满足”于土地补偿,他更希望通过协商能够实现村子和企业结对。

    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在朝阳村有一条党建长廊。朝阳村承接的大大小小近20个民生实事项目、工程,从名称到资金,再到建设进度,都会在这里公布,村民们可以清清楚楚看到钱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用的。

    据了解,这条党建长廊也是镇海区建成的首条规范化党建长廊。

    2014年底,朝阳村被选为镇海区推行垃圾分类农村试点之一。区里下拨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建造太阳能垃圾房。从选址、设计到招投标,试点的每一步进程都通过党员长廊进行公示。

    同时,在垃圾房的建造过程中,村班子还挑选2名懂建筑的村民担任工程监督员,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督。

    如果说敢闯敢拼敢干只是唐小明带领朝阳村跑出“朝阳速度”,从“贫困村”变成“先进村”的一个侧面,那么在这条党建长廊背后,唐小明15年来始终坚持的“自己的家业自己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强村理念才是真正的“制胜法宝”。

    2008年区里打算在农村开展雨污分流工作。村民们私底下都在议论,这个项目实施起来每家都要“开膛破肚”,阻力肯定很大。

    在被作为试点后,唐小明多次组织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各类会议,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此过程中,党员群众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到了年底,沈家河头路平了,积水没有了,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变得清爽了。紧接着,聚龙坊、里新屋、外新屋、庙王等7个自然村,工程顺顺利利地推进着。

    2015年底,朝阳村更是率先在全区完成雨污分流工作。

    在植树添绿活动中,没有钱请专业的园林公司来“操刀”,唐小明就把这个任务交到了村干部、党员和志愿者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的绿化面积达到58000余平方米,大大美化了村庄的环境。

    “坚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遇事征求村民的意见,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消除隔阂和疑虑,才能真正赢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在村民中树立党支部的良好形象,为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唐小明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