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97年,董彩娣老人(左一)与“五保户”老人合影 |
11月7日,当记者来到慈溪掌起镇中心敬老院时,看到80岁的董彩娣老人,步履蹒跚,在其女儿和外孙女的陪伴下出门迎候。董彩娣老人担任该院院长20年,10年前退休后一直住在这里。今年清明节,行动不便的董彩娣还是坚持祭扫了50多支坟墓,这些墓主并非其亲戚,身前是敬老院的“五保户”“身前他们说自己没有后人,我就跟他们说,你们就跟我的亲人!所以我每年去给他们扫墓。”董彩娣老人说。 □记者 陈善君 通讯员 厉倩文 文/摄 她把敬老院当家,把老人当亲人 “这么多年来我住在敬老院都习惯了,这里就是我的家,这里的老人都是我的亲人!”80岁的董彩娣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这个敬老院原来是一个中学,场地比较大,但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垃圾。 目前在敬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今年已91岁高龄的潘尧林老爷子对敬老院的生活很满意:“基本上是饭在口里、茶捧在手里,让我们觉得住在这里心情愉悦,加上环境好空气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很不错。” 董彩娣是掌起镇五姓点村人,19岁担任村里的妇女干部,30多岁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1989年,掌起镇中心敬老院创办落成,事事细心、待人和善的董彩娣被调去做院长。 “一定要把敬老院办好!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老人,让来这里的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正是秉承着这样的初心和承诺,让董彩娣在敬老院一住就是30年。 建成之初,把自家能用的全拿上 一到敬老院,董彩娣根本没有把自己当院长,当时条件太艰苦了,她冲在前头,从小工做起。 起初,老人的起居用品没有落实。在收拾自己的铺盖卷的同时,董彩娣拿出家里所有能用得上的生活用品,背到敬老院就住下了。 拾砖、搭灶、捡柴火……一阵子下来,敬老院就变得有模有样了。“当时每人每月交24元的费用,我们会退还5元的理发费,剩下19元虽然有些拮据,但也要让大家能够吃好睡好。”董彩娣回忆说。 “和现在不一样,当时院里住的基本是‘五保户’,这其中就有很多没有收入来源和没有法定扶养人的,但是自己本身年纪不算大的人。”董彩娣说,为了减少敬老院的公共开支,董彩娣带着院里相对年轻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去附近的山林拾柴火,大伙一块儿挑着衣服去溪水旁洗,这样每月能节省不少钱。 董彩娣的外孙女王伟回忆说,小时候,敬老院就是外婆家,每次和妈妈去外婆家玩,去的就是敬老院。“那时候外婆全身心扑在敬老事业上,常常大年三十都不回家过年,外公没人照顾,所以家里人多少也有些不理解。直到长大后才明白这份事业的伟大。” 因为一句承诺,她把敬老院当成自己家 为减少敬老院的开支,1998年,董彩娣让女儿童夏丽来院里义务工作,给老人们烧饭做菜。 董彩娣对女儿的工作很严格,她常常教育女儿,一定不能忘了“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老人”的承诺。“母亲是这样说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有一次她帮一位排便困难的老人用手抠便,这让我感触很深,而母亲却说,这就是敬老服务的日常。”20年的工作,让董彩娣对这个看起来有些简陋的敬老院有了深厚的感情。2008年退休后,她的女儿童夏丽接班当院长,而她自己已经把敬老院当成自己家,一直住下来,陪伴着“家人们”。 母亲对待这份事业的认真踏实,让童夏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来,童夏丽接过了母亲的接力棒,继续这份光荣的敬老事业。平日里,童夏丽从早上五点多起床买菜开始,负责每个房间的巡查,和老人聊天,带老人出门办事看病,烧菜做饭等,直到晚上六点多回家前再去查一遍寝,并且365天全年无休。一天下来,可以说屁股基本就没沾过办公室的椅子,可童夏丽却说:“母亲20年来每天都是这样对待她的‘家人’的,她承诺的,我一样也要做到!” 每年坚持扫墓,人们纷纷点赞 以前住在敬老院的不少“五保户”老人都是无儿无女,他们经常跟董彩娣说,“我们死了以后不用拿骨灰回来,因为没人去祭拜。”董彩娣听了心里难受,就对他们说:“你们就跟我亲人一样,现在,你们有我照顾。以后,我也会像家人一样每年都去看你们。” 每一位“五保户”老人过世,敬老院都会帮助料理后事,安葬到公墓,董彩娣也每年都去扫墓祭拜。年数一长,这坟墓越来越多,现在在掌起公墓的就有50多座。 如今,80岁高龄的董彩娣身体已大不如前,走路蹒跚,但是今年清明节,她还是坚持上山祭扫了50多个坟头。给每位“老朋友”带去水果,和他们聊聊现在的幸福生活。孩子们劝她,年纪大了,下次别这么累了,她却说:“我都答应人家了,怎么能言而无信呢?”回来以后,她自知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便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女儿童夏丽:“如果我以后走不动了,你也要每年都去看望他们。” 80岁老敬老院院长董彩娣的事迹传开后,人们纷纷点赞。今年,她被评为“宁波好人”,最近,她又上了“浙江好人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