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义敏实地调研工作(中)。通讯员供图 |
“医疗卫生领域内部改革任重道远,挂号、检查、住院、配药、缴费……这些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最关心的‘关键小事’,我们一定要集中力量解决好。”镇海区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刘义敏 “新官”上任第一天就马不停蹄忙调研,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烦”问题上。 如今过去9个月,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一个个流程不断优化,全区公立医院预约就诊高峰排队时间从10分钟缩短到3.08分钟;普通门诊看病环节从10余个压缩为5个,一次门诊就医时间缩短一半以上;胃肠镜、CT检查实现30分钟分时段精准预约,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工作30年,他从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基层乡镇再到医疗系统,岗位在变,但务实的初心不变,一心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马迎 倪寅初 一线大走访直面“民生短板”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服务能力层次不高、群众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难满足……当区域医共体建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几乎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做总比空想强!”今年年初,刘义敏临危受命,担任新组建的镇海区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一职。尽管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他没有退却和抱怨,反而铆足“马上就办”劲头,很快进入了新角色。 不尽人意的医疗服务水平成了上任后接的第一个“烫手山芋”。“教育、医疗、养老一直被认为是民生领域的‘三驾马车’,需要齐头并进。但在镇海,医疗相对落后,这成了群众最关注的民生焦点,也成了横在我喉中的一根‘刺’。”刘义敏感叹道。 为了尽快找出解决困境的办法,他一人一车开始了一线大走访。“我虽然不是学医出身,但并不妨碍我与医生、护士成为好朋友!”抱着朴实的想法,这位新局长利用休息时间走遍了辖区内所有的医院、社区中心和医疗服务站点,和医务人员、就医群众面对面地说“心里话”。 很快,刘义敏摸清了镇海区医疗卫生系统的痛点,提出了“推进医疗卫生领域内部改革,提升全区医疗机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工作思路。“要让医务人员有荣誉感和成就感,让老百姓在区内看得好病,看病更方便也更舒心。”他的想法得到了医务人员的认同。 7月18日,“院士之乡”镇海引来全国医疗界目光——“长三角医学类院士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秘书处就设在镇海。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戴尅戎、周良辅、李兰娟、郑树森、张志愿、顾晓松,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葛均波,9位在医学领域如雷贯耳的“大咖”,成了首批圈入的院士。 能把长三角的医学类院士聚在一起,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如此盛大场面国内实属罕见。刘义敏一一拜访了这些院士,当他第四次登门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时,除了详细汇报工作思路外,再次表明了镇海做好卫生健康工作的决心。面对他诚恳的态度,顾玉东院士当场决定,同意帮扶镇海区开展老年病专科建设。 这么一来,镇海利用秘书处的协调作用,将极大提升镇海整体医疗水平,对镇海乃至宁波老百姓来说无疑是重磅利好。 “医生没患者不行,没平台也不行,刘局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拧成一股绳,鼓起干劲共圆一个梦。”镇海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院长郝敬铎感受到一系列由改革带来的新气象,“不久前,医院一位因腹腔动脉支架置入后感染的病人,通过樊嘉院士牵线搭桥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远程会诊’,很快找到了‘对症下药’的办法,让疑难杂症在家门口也能治疗。” “钥匙理论”破解“基层第一难” 刘义敏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曾长期在乡镇街道工作,还曾担任行政审批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他的履职经历都与群众密切相关,而且往往是处理矛盾集中、困难较多的“关键先生”。用他的话说,“你们把难题交给我,我不能退缩,更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 在履新之前,刘义敏担任了一年半左右的澥浦镇党委书记。澥浦是镇海区的工业重镇,毗邻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期以来,给人留下了“环境脏、秩序乱、空气差”的印象。 “我们一定要彻底颠覆‘脏乱差’的形象!”刘义敏向全镇干部发出了“动员令”。他要求全镇围绕“宜居、宜业、幸福、美丽、文化”五个澥浦建设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走出一条乡镇发展新路子。 优化产业布局、改善城乡面貌,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当务之急,而征迁清零这个“基层第一难”则是刘义敏破题的关键。在澥浦集镇改造、水利工程建设涉及的拆迁过程中,为了打开“每一把锁”,他带头进村入户,与拆迁户面对面交流。 “你们给我出去,再来我家就不客气了。”因姚江二通道(慈江)工程——堤防整治及沿线闸站(镇海段)项目建设需要,澥浦镇岚山村下山嘴自然村的9户村民需要集体搬迁,尽管其中的8户村民早早签订了协议,忙着搬迁,但还有一户依旧在“抗拒斗争”。 “绝对不能硬来,多做开导,从思想方面入手。”时任澥浦镇党委书记的刘义敏、镇长何川多次提出工作要求,并上门助啃这块“硬骨头”。在他的号召下,镇上拆迁办同事和岚山村干部跟着不厌其烦多次登门讲解,把具体政策解释清楚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以真情换真心,终于签下来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澥浦集镇改造的拆迁中,村民庄某迟迟不肯拆迁,刘义敏多次上门走访了解情况,得知庄某因身体不便生活困难。为了帮他维持生计,刘义敏多方协调,在镇属的残疾人工疗站帮他安排了就业岗位,解决了后顾之忧,庄某主动来到镇政府签署拆迁协议。 “群众工作不能硬碰硬,没有万能钥匙,只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刘义敏的工作信条,而澥浦镇拆迁办主任杨泽斌至今仍将这句话牢记在心。因为正是靠着这把“钥匙”,澥浦干部打开了群众的心门。据悉,截至2018年,澥浦镇4个重点征迁清零项目全部按时清零。 啃硬骨头打造“样板镇” 2018年年底,宁波全市乡村振兴现场会在镇海举行,与会代表实地考察澥浦镇十七房村时,对“村在景中、景在村里”的优美人居环境赞不绝口,但谁也无法想象村子之前破败陈旧、环境脏乱的模样。 “回想当初,担心村民不理解,刘书记亲自到村里召开村民大会,一点点向我们讲解改造规划。”村民郑志康至今记得,刘义敏为了十七房古村落民居改造,亲自上门做群众工作的场景。 刘义敏带领全镇干部开展了高强度的抓整治、保生态工作,一方面对所有文保建筑和临街民居进行了整体修缮,另一方面最大程度保持了原有的历史样貌。 如今,村子保留了江南古村落原貌,并且围绕“打造商帮文化标志性产品”的目标,对村内的明清古街进行改造开发,将民宿、特色店铺、餐饮等业态融入到十七房大景区概念中。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一个“农旅文融合、景区化发展的新型古村落”随之问世,澥浦镇也因此获得了2018年度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首批样板镇的荣誉。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定力、韧劲,遇到困难尽所能地解决,不能因为别人闲话说多了,缩手缩脚不去做。”都说岗位的变化意味着人生道路的改变,刘义敏却不这么认为。 2019年机构改革后,他迎来了全新的挑战,但依旧初心不变,“‘初心’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不管怎样只要心中装着群众,相信再难啃的硬骨头也一定能啃下来。” 刘义敏坚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