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礼堂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活水”流进千年进士村

外来专业团队助力,激活本土“草根”文艺力量

千年古村走马塘 通讯员 供图

千年古村中的文艺演出 通讯员 供图

    位于鄞州姜山镇的走马塘村是千年历史古村,文化底蕴深厚,自宋代以来出过76位进士,堪称“中国进士第一村”。这里的文化礼堂,处处都有历史的印迹。

    从2013年开始,随着乡村的旅游开发和文化特色,该村文化礼堂不断“生长”,目前总面积达3500平方米,各项功能区块相当完善。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化礼堂,如何让它“活”起来,这背后有一支160多人的草根团队,他们激活一池春水,成了文化礼堂各项活动的主角。今年,文化礼堂更是引入市场化运营,给古村带来了更多的活力。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周思雯

    有机融合,文化礼堂慢“生长”

    古色古香的村情村史馆,集中展示走马塘76位进士及陈氏家族的历史;走过进士广场和荷花池后,邬毛银收藏馆里藏着属于走马塘的故事;百年诊所和百年古树掩映在马头墙,仿佛述说着久远的历史。

    现在算起来,走马塘文化礼堂足足有3500平方米,让很多乡村十分羡慕。有趣的是,这是一座会“生长”的文化礼堂。过去6年时间,走马塘村结合村里的旅游开发及文化特色,不断扩展着文化礼堂的区域版图,将相关资源逐步融入文化礼堂。

    2013年11月,由村民捐资为主的走马塘村文化礼堂建成,有健康讲堂、进士墙、进士广场、村史村情馆、老祠堂、图书室;

    2015年4月,进士陈列室完成布置,纳入文化礼堂功能区块;

    2017年,结合新村建设项目,建成新村文化礼堂,新增面积1000平方米,成立文化礼堂理事会,倡导移风易俗;

    2018年1月,以景区化村庄建设为契机,新建文化礼堂综合活动中心,内设村史村情馆、综合活动室等;

    2018年12月,“宁波最美古建筑守护人”邬毛银收藏馆对外开放并纳入文化礼堂功能区块,集中展示走马塘文化、讲述走马塘故事。

    引入“活水” ,焕发古村生机

    走近文化礼堂,记者一眼就看到了“活动公告栏”,上面张贴着一则活动通知:11月24日18:30,在走马塘村文化礼堂举办剪纸培训。

    “在文化礼堂,一年大大小小的活动就有60多场。每次有活动,我们就会把通知贴在主要的人流密集地,大家看到了都会来参加。”走马塘村妇女主任汪红蕾和她的文化志愿者团队,主要负责文化礼堂的日常活动。记者和她走在村里,时不时就会有村民问一句:“最近阿拉文化礼堂有啥活动啊?”参与文化礼堂的各项活动,已经成了村里人的一大乐事。

    年年有计划,月月有活动,一年起码要张罗几十场活动,汪红蕾直言有些力不从心。“每年要变着花样来,要有新鲜感,有吸引力,有时候就不得不去其他乡村取取经,把好的点子学过来。”

    今年以来,她肩上的担子变得轻了,有专业团队为文化礼堂策划组织活动。原来,今年以来,姜山镇对文化礼堂服务项目开展市场化运营,引入社会“活水”,让文化礼堂焕发新的生机。

    走马塘文化礼堂结对的是宁波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策划组织了6场形式多样的活动。

    “以前,我们搞一次立夏活动,来的不过就二三十人,今年一下子来了150多人,老老少少都有,现场非常热闹,大家都直呼过瘾。”这场活动的热闹劲儿,汪红蕾历历在目。

    除了传统的立夏拄蛋、织蛋套等活动,现场增加了品立夏饭、悬秤称重等民俗活动,让很多老人找回了老底子的记忆。

    今年国庆期间,文化礼堂举办了一场“同吃国庆面”活动,村里邀请了32名和新中国同龄的老人,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吃阳春面,有的老人吃着吃着,眼睛就湿润了。

    “以前村里的活动大多是小打小闹,引入市场化运营以后,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了,群众的参与度明显提高。” 宁波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江波透露,现在,公司已经和姜山镇的10几个文化礼堂携手合作,给每个文化礼堂提供个性化的活动菜单,进一步挖掘乡村背后的文化底蕴。

    激活“草根”力量,打造精神家园

    去年7月,大型晚会《乡情归荷处》在走马塘举办,这是鄞州区首台实景式的综艺晚会,让这个千年古村着实“洋气”了一把。晚会采用实景演出的方式,完美结合走马塘传统的明清建筑,以荷花池为中心,向两翼老墙门拓展,舞台空前盛大。

    值得一提的是,这台晚会的表演班底,大多由本土的优秀文化人才组成。随着文化礼堂的“成长”,村里走出了越来越多的“草根”艺术团队,他们成了舞台的主角。

    2017年开始,杜月琴组建了一支乡村舞蹈队,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6人。队员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早已是花甲之年,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她们的热情。

    “村里有了文化礼堂,我们就有了自己的舞台,大家越跳越开心,越跳越年轻了!”杜月琴并没有舞蹈基础,愣是凭着一股子热情,跳上了越来越大的舞台。每一次,她都在家里一遍遍跟着视频学习,再给队员们培训,每周起码要跳四五天。

    “以前,大家没事就三五成群搓麻将,现在有空闲时间,大家就想着排练节目。” 杜月琴是走马塘的媳妇,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她都看在眼里。村里不光环境整洁了,而且大家的精气神提高了。 “喜欢戏曲的,就在说事长廊听戏;喜欢舞蹈的,晚上就聚在一起跳广场舞;还有专门的非遗课堂,老人一起做虎头鞋……文化礼堂成了大家的精神家园,给他们的业余生活带来了很多收获和乐趣。”

    初步估算,这两年,村里已经有12个各类草根社团,成员多达160人。一有文艺演出,他们就成了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有些害羞,有些拘谨,现在台风越来越稳健,甚至被邀请到其他乡村做表演。

    在去年鄞州区文化礼堂才艺比赛上,《又见走马塘》情景剧获得了一等奖,这里的群众演员都是走马塘的村民,连花甲之年的老人都跟着在舞台上过把瘾。

    “我们就是要让‘草根力量’参与到乡村的文化礼堂建设,让这里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草根队伍。”鄞州姜山镇走马塘党支部书记陈贤国说,这些特色活动提升了村民素养,亦留住了乡愁,传承了文化,为走马塘古村注入了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