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文明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12月0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发起公益书吧助力行动

“输血”+“造血”让公益书吧帮助更多孩子

周妙亚老师在整理书籍

公益书吧一角

    ■关注“公益书吧”

    鄞州区塘溪镇塘兴路430号,是一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公益书吧。

    18平方米,一到周末,这里就挤得满满当当。虽然外面车水马龙,但孩子们都坐在书吧里,安安静静看书,仿佛“与世隔绝”。

    这就是塘溪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周妙亚自掏腰包开的公益书吧。上周,本报报道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这个小小书吧。

    □记者 薛曹盛 文/摄

    通讯员 郑长军 胡谷怀

    公益书吧人气旺 图书“流动”起来

    本报报道后,这家小小书吧牵动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心。上周,记者再次来到塘溪镇,找到这家公益书吧。阳光下,“大脚印小脚丫”的卡通LOGO特别显眼,寓意打造亲子阅读,让父母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走进书吧,各种励志标语随处可见。见记者拍照,周妙亚老师有些不好意思,“这些都是我从网上买来的,一个字一个字贴上去的。”

    公益书吧成立以来,没有用规章制度去约束大家,基本上处于自治模式。让周妙亚欣慰的是,书吧已经呈现出本该有的模样。

    书吧的桌子上放着一本《个人借书登记表》和一本《图书阅览登记表》,上面都留下了孩子们工整的笔迹。多的时候,一天有四五十人看书,二三十人借书。

    “现在,差不多已经外借200多本,真正流动起来了,这是我最想看到的。”周妙亚说,起初有些孩子不好意思借书,都是在书吧看一会儿就把书放回去了,慢慢地,借书的孩子越来越多,大家的胆子就大了,愿意把书带回来。

    书吧里的很多图书是学校老师捐的,甚至有些家长从家里带来了七八成新的二手书。

    “孩子很喜欢在书吧看书,这些都是她小时候看过的书,我送到公益书吧来,可以让大家一起看。”塘溪一学生家长一口气带来六本图书。

    采取“自治”模式 家长自愿来打扫

    “周老师这么有爱心,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杜志华是书吧隔壁的店主,他承担了每天早上8:30开门的任务,平时一有空,他就会去书吧转转。

    开张一星期以后,经常有学生家长在书吧打扫卫生。上周,周妙亚老师发现,书吧里多了一个垃圾桶,多了一块抹布。“肯定是有心的家长拿来的,这个公益书吧,大家都很珍惜。”

    每周五,公益书吧都要举办一场亲子沙龙,最新一期的主题是“垃圾分类”,有18组家庭报名,三四十人挤在一个小小书吧。现场不光讲解垃圾分类小知识,而且学生还要上门发放宣传单,把垃圾分类理念传播给更多的家庭。

    第二期的主题是“文明礼仪”,李永晓老师从“孔融让梨”讲起,通过一系列待人接物的游戏,让孩子们学习礼仪。比如上下学,怎么和父母打招呼?去同学家,应该怎么和父母说?作业不会做,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徐焕已经带孩子参加了两次沙龙,每次都觉得收获满满。“平时工作比较忙,无暇照顾孩子,他做事情比较拖拉。上次活动主题是制定计划,回去儿子就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早上6点30分起床,朗读课文一篇,跳绳500下,每天做一张试卷,每天阅读30分钟,每天晚上8点30分睡觉,周六打球半小时……”

    “小小的书吧,不仅是一个阅读场所,更能带动家长与孩子共同进步。”张郅妈妈说,小书吧里藏着大梦想,有了老师的专业引领,家庭教育的夜谈为家长点亮了知识的灯。

    “输血”+“造血” 帮助更多的孩子

    “那个孩子不是想看四大名著吗?我家里就有一套,可以寄过来!”“我是宁波大学的退休教师,我自己写过不少书,想捐点书给公益书吧。”“周老师忙的话,我们自己送过来,我们只想帮帮这些孩子。”……

    这段时间,记者频频接到爱心读者打来的电话,他们都想用一己之力,帮帮这个公益书吧。宁波市江北孔浦8号公园党支部的10余名党员整理出百余本图书,打算周一直接寄到公益书吧。

    今天,本报正式启动“公益书吧助力行动”,我们不光要为公益书吧“输血”,更希望能解决“造血”问题,帮助塘溪镇更多的孩子。

    上周,本报记者与塘溪镇政府以及塘溪镇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对接,帮助公益书吧解决图书和人员的问题。

    塘溪镇中学、塘溪镇中心小学和塘溪镇第二小学都有校园图书馆,近6万册图书都将和公益书吧的图书流动起来,解决后续的图书更新问题;来自这三所学校的50名党员教师和团员学生们已自发组建志愿者小分队,他们将分工、定期到书吧进行公益服务。今后,还将有家长和学生加入到这个公益项目;为保障诚信公益书吧在无人管理时间段里的安全,党员志愿者还自发筹款准备为书吧安装监控。

    “平时看书,场地马马虎虎还能容纳,但一到周五的沙龙,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就有点挤不下了。”周妙亚没想到,公益书吧运营不到一个月,人气就这么旺,很多孩子一放学就钻进书吧,有的孩子周末索性“扎根”书吧。

    从长远来看,这18平方米的公益书吧可能有些局促。我们在为公益书吧“输血”的同时,能不能实现“造血”功能?

    本报对公益书吧的报道,引起了鄞州塘溪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计划在辖区里腾出一块地方,再建公益书吧,帮助更多的孩子。与此同时,鄞州区教育局日前和塘溪镇政府、鄞州区新华书店、鄞州区图书馆联系,计划在塘溪镇中学内开设一家校园书店。

    本报将持续关注“公益书吧”,如果你愿意出一份力,可以联系我们。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