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汉博(左三)在做实验。 通讯员供图 |
他以实验室当家,晚上与56只小白鼠为伴;他是个95后,却在SCI顶尖期刊发了论文;他的研究成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他是宁波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潘汉博,1998年出生,今年读大四,近日,他的论文《Fascaplysin衍生物可在体外及体内多靶点对抗阿尔茨海默病》在SCI期刊《化学神经科学》上发表,并以第一发明人公开发明专利《一种鎓氯化物以及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应用》。□通讯员 郑俊朋 记者 李臻 为检测数据 曾连续通宵实验十余天 “虽然现代医学正飞速发展,但阿尔茨海默病仍无药可治。”谈到从事这项实验的出发点,潘汉博认真地说,他希望能够为这个目前无药可治的疾病提供治疗方法。 成功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寂寞科研。为了这项研究,潘汉博在实验室就泡了三年之久。由于实验仪器数量有限,同学们尤其是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又比较高,想“抢”到实验仪器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于是,他干脆利用晚上时间做实验;又由于动物行为学实验需要对小鼠进行连续、长时间的观察,所以“在实验室过夜”便成了潘汉博的常态。 “一共7个实验组,每组8只小鼠,每天晚上我都要寸步不离地跟这56只小鼠待在一起。”潘汉博将小鼠按照实验需要分成了空白组、模型组、给药组等共7个小组,利用一种名为“水迷宫”的实验所合成的新型化合物,来改善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曾经有一次,他连续通宵做实验十余天。“我觉得非常值得,因为最后得出的实验数据非常漂亮。”潘汉博口中所说的“数据漂亮”,是指蛋白质水平检测实验数据图的清晰程度。这通常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数据图不够清晰的话,往往会让审稿专家认为实验结果“说服力不强”,甚至质疑数据的真实性。 从40余种新化合物的衍生物库里 发现了“蓝色药库”新成员 围绕这项科研选题,潘汉博要做的是,通过实验从一个包含40余种全新化合物的衍生物库里,寻找给药剂量低、毒性小、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佳的化合物。 经过多次实验,潘汉博终于发现了这种化合物——9-Methylfascaplysin,与先导化合物相比,其药理作用更强,毒性更小,且可有效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血脑屏障会将药物排斥在外;能够通过血脑屏障,才有可能发挥治疗脑部疾病的作用。 “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打造‘蓝色药库’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在获得衍生物库之后,潘汉博先通过体外实验,筛选得到活性最强的化合物,来进行下一步的体内试验,并测定其神经元半抑制浓度(IC50)和小鼠半致死剂量(LD50),最后确定结果,为“蓝色药库”提供了一类结构全新的先导化合物。 组建跨学院跨专业团队 获2019“挑战杯”省赛一等奖 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潘汉博在导师的带领下组建了一个跨学院跨专业团队,并带领团队拿下了浙江省第16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获奖项目的名称是《“蓝色药库”新成员——海洋天然产物fascaplysin及其衍生物多靶点对抗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团队共有9名成员,分别来自宁大阳明学院、医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食品与药学学院等4个学院。 团队队长潘汉博——这又是一个新的身份,如何协调不同专业的同学,克服各种困难,求同存异、凝聚共识,朝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又是一个新的考验。好在,他坚持下来了,并克服所有困难,带领团队走到了最后。 感恩宁大的科研氛围 要做最出色的外科医生 毕业在即,回望大学生涯,潘汉博很庆幸自己能够进入宁波大学学习,尤其是良好的科研氛围,师长们的指导和支持,让他颇有收获和感悟。 “感谢宁波大学,我认为学校对于本科生培养的重视,对于本科生科研的支持力度,是史无前例的!”潘汉博说,“崔巍老师给予我的帮助最大,他不仅教会我如何阅读文献、设计完善实验、撰写修改文章,帮助我建立了科研思维;更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则,让我明白脚踏实地、不掺一丝虚假是每一个研究者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 “未来我会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去医院当一名外科医生,而且我要努力成长为最出色的那个!”潘汉博意气风发地描绘着他那无比清晰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