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七中和横溪中学的老师在语文工作坊研修。 |
从帮扶者到被帮扶者 身份转变背后的教育共同体之路 “从原来七中的书记、副校长,到现在横溪镇中学的校长,我的身份从帮扶者变成了被帮扶者。身份的转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我充分理解了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这项教育举措背后的深远意义,也真正知道了被帮扶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近日,横溪镇中学校长办公室内,校长程思傲向我们回忆起了教育集团化为这所乡镇中学和他自己带来的变化。 2017年11月3日,宁波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挂牌,内含第七中学和横溪镇中学两所学校。在这个教育集团内,七中是核心学校,横溪镇中学是发展学校,目标是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彼时,作为七中的书记、副校长,程思傲真诚地对横溪镇中学管理层说:“你们有什么需求尽管提,我们尽力。如今回想起来,作为帮扶者的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被帮扶者往往是羞于开口的,要求低了不好意思说,要求高了又怕实现不了。而作为被帮扶者,很多时候就要清楚,需要的不是人和物的表面支持,需要的不是输血,而是造血的能力。” 2018年8月,程思傲被任命为横溪镇中学校长,此后一年多时间身份和平台的转变,他真正和集团领导层一起,在提升横溪镇中的造血能力方面做了很多事。 首先是成立了集团办公室,并将办公室设在横溪镇中,有了这个办公室,就可以协调两个学校的很多行政管理工作,使得交叉管理制度能够得以实现,同时将很多事情牵头做起来。 第二个是搭建了工作坊式的教师发展模式,实现了两个学校的教研训三位一体化发展。2018年年底,集团一共成立了语、数、英、科、社会和综合6个工作坊,其中三个坊主是七中老师,三个坊主是横溪镇中老师。2019年春节后,工作坊正式运作,两个学校的老师共同研讨、相互听评课。“一个学期的工作机制以后,作用很大,不但集团内教研科研教师培训总目标都实现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两边老师的能力水平,最终让学生受益。比如工作坊每周会搞活动,七中老师上课,横溪老师去听,横溪老师感受到了七中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对自己有所提升,同时七中老师也会有更高的自我要求,不仅对上课老师,对教研组都有促进作用。” 说起教师工作坊对两边老师,尤其是横溪老师的作用,程思傲有很多话可以讲。“教育资源的共享,最终受益的是学生,尤其是横溪的学生。11月初,一个江西结对学校来听了一节数学课,听完以后对方说:‘程校长,我发现你们课堂很厉害,每个学生都在学。’这就是我们要的效果。这就是老师的提高,学生受益了。” 集团化的第三个举措是借平台。程思傲说自己赶上了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好时机,七中与横溪镇中作为城乡携手同步课堂的试点学校,今年9月在横溪镇中专门开设了一个同步课堂班。这个班的学生会更多地使用同步课堂的教学手段,比如每周两次在专用教室里与七中上同步课程,与七中学生一起接受七中老师的课堂教育。同时,这个班的任课老师与七中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充分。“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是最美的,这其实就是自信。我在这边工作一年多,最大的感受是农村学校的两个不足,一个是家长对教学的支持不足,另一个是师生的自信不足。” 一年多来,为了改变这两个不足,程思傲下了不少功夫。“过去一年,我们不断与家长交流,让他们理解学校办学的想法,提升家长的配合度。这一年,家长零投诉,而是走进校长室沟通交流。” 更主要的,是为老师和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站上更多更大的舞台,提升信心。对老师,是让他们走出去,去送教。今年上半年,校长带老师去江西结对学校交流,把更多主题发言的机会留给老师,增强老师的信心。再比如上月,横溪镇中五门学科的老师去咸祥镇中学做同课异构,课后的点评获得很多肯定,老师的信心自然得到提升。这样的案例不少。 对学生,是抓综合素质,让他们有机会站上区里市里的舞台,通过参与活动改变精神面貌提升信心。教育集团成立后,七中的音乐老师,也是宁波市学科骨干老师的沈海明,来到了横溪镇中。2018年9月,在校长的提议下,沈老师筹划组建星空合唱团,没有什么声乐训练基础的几十名学生,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成绩。2019年5月,荣获2019鄞州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一等奖,之后,又获得2019宁波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一等奖。2019年11月,参加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成绩斐然。 “孩子们拿了市里比赛一等奖回来的时候,我去楼下接他们,说‘你们很厉害’,孩子们昂着头说‘那当然’。那一刻,孩子们脸上洋溢的自信笑容让我非常感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以前是缺少这样的机会和平台,这正是城乡教育的不平衡。” 对程校长来说,过去的一年“有太多惊喜”,体质健康测试横溪镇中拿了鄞州全区第一名,音乐美术抽测中上水平,合唱团舞蹈团多次获区级市级一等奖,并先后站上省赛舞台。师生的信心提升了,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踏踏实实走好每一天,相信这所乡村中学依托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会有更大的改变。 新闻背景 鄞州教育集团化:两种模式齐头并进 鄞州区根据自身拥有新城区、老城区、镇村的区域特点实际,发挥优质学校数量多这一优势,在集团化办学中实施了以“名校+新校”(总园牵分园)、“名校+一般校”(名园+一般园)、“名校+老校”等模式,组建教育集团。按学校法人不同,形成了“一体式”教育集团和“联盟式”教育共同体两种集团化办学模式。 “一体式”教育集团采取“紧密型单法人”管理体制,以“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运作方式,实行制度、人事、经费、业务、评估“五统一”的管理模式;“联盟式”教育共同体实行“松散型多法人”管理体制,实施总校长负责制和集团理事会管理制,保持共同体内各成员学校法人、行政隶属、财务管理、资产归属、人事关系“五不变”,在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教师交流、办学资源等方面深度融合、紧密共享的协调发展模式。 目前,全区共有27所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正式挂牌,其中初中教育集团6所,小学教育集团9所,幼儿园教育集团12所。 接下来,鄞州还会继续扩容集团化办学的规模,比如江东中心小学会接手天童小学,组建集团;镇安小学也会扩容;另外,集团化的触角还会伸向农村中心与点校、村校之间;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 有话要说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我们始终没有放慢步伐 要实现教育均衡、公平,不是建一模一样的学校,也不是学校要建得如何,最关键的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那么,怎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呢?主要是实现优质师资和优质校长共享。 集团化的学校,是非常紧密的合作模式,不仅校长是同一个,教师的交流也会很频繁。因为教师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会给薄弱学校带去经验,更能提升精神气。 但也有家长说:“这不是在削弱优质学校的实力吗?”这的确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集团化办学初期,通常以优质资源单向输入为主,新学校或薄弱学校尚未形成自身造血能力,导致优质资源被稀释,亟须调整发展模式,由单向输入转向共建共享,同步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优质校“输血”式的资源共享,而忽视优质学校的再提升及薄弱校的“造血”能力,那就可能会使一部分学校养成严重的依赖思想,教育集团就可能变成一个“寄生学校群”,从而违背教育集团制度设计的初衷。所以,我们也有新的尝试,比如薄弱学校新招聘的教师,先到名校教三年,结束了以后再回原来招聘的薄弱学校。这样一来,效果就不一样了,新教师的成长速度就会很快。 大家都有不同的压力,但是推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步伐,我们始终没有放慢。鄞州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是捆绑式的,这就倒逼着校长不得不去把薄弱学校管理好,所以鄞州集团化学校的校长都很辛苦又烧脑。但是,也有激励机制,校长的工资绩效和集团校规模是成正比的,集团内班级数越多,绩效越高。 接下来,鄞州还会继续扩容集团化办学的规模。可以想象,鄞州的教育会越来越好。 鄞州区教育局局长王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