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道德与法治:
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郑乐安

    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殷切希望。作为义务教育段的思政课教师,我们为之振奋,“道德与法治课的春天来了!”

    长期以来,道德与法治课被打上了“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等刻板印记,学生不喜欢、学校不重视、家长不关注,教育价值很难得到体现。一些学校领导把道德与法治课当成“空谈课”,可有可无的“副课”,随意安排教师任教,成了年老教师的专利课、主课教师的搭头课、学校领导的机动课、人人都能上的百搭课。学生把道德与法治课当成“说教课”,随便听听的“休息课”,上课无精打采,学习应付了事。特别是由于我们的中考分值较低,使得大家对道德与法治课不重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成了纸上谈兵,学科的德育功能更是无从谈起。

    习总书记的话让全社会关注思政课,关注道德与法治课程。厘清学科定位,明确课程性质,我们才能更好地演绎这门课程,才能让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真正了解、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才能爱上这门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有神”的道德教育课程。坚定不移地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价值观形成链条上的 “第一粒扣子”。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程重在引领学生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德行的内生与外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有才”的智力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一样,道德与法治课所有内容的教学都应该重视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教学生学会做事。考试是课程评价的有效方式,试题也是课程性质的直接体现。2019年的宁波中考题20题聚焦热点话题垃圾分类,从考察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入手,让学生借助文本、图标材料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题目从垃圾分类的具体做法、理论分析再到观点碰撞,引导学生思维层次不断深入。一道试题立足基础知识、强调能力立意、注重价值观引导,将学科的育人功能延伸到当下的现实社会,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公共参与、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及道德品质的素养很有帮助,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真正成为一个有“素养”的现代公民。

    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是一门“有魂”的公民教育课程。这门学科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统筹课程内容,既包括了作为公民应该知晓的知识,如国家的制度和法律、核心价值、国家地位与对外政策等;也包括了作为公民应该掌握的技能,如思维判断、社会参与等;还包括了作为公民应该具有的品行,如爱国、自尊、有责任感等。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公民教育特性。上好这门课程,有助于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上厚重的“中国底色”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道德与法治课如何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认为可以做到“三有三度”:教学有趣味,课堂有热度;情感有体验,思维有深度;课程有意义,育人有效度。

    教学有趣味,课堂有热度。在教学过程中,有趣,意趣盎然。道德与法治课是来自于生活实际并指导着生活实践的课程,应当充满趣味、充满魅力、充满活力。

    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做一个世界上最准的心理测试。你的面前三杯果汁,西瓜汁、橙汁、苹果汁,选一杯来喝,你会如何选择?

    生:(七嘴八舌地作出自己的选择)西瓜汁、苹果汁、橙汁……

    师:公布答案,选择西瓜汁的同学,说明三杯果汁里你最喜欢喝西瓜汁……

    生:(大笑)老师,你这个测试果然很准!

    师:是的,心理测试的准确性在于你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当然课堂上,也需要你直接地讲出你的故事和你的所感所悟。

    在《品味情感中的成长》一课上,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打开学生的心扉,也为之后的课堂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让教学充满了趣味,也让课堂更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热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更加注重生活化教学、活动化教学。教师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些素材入课,精心设计一系列课堂活动,把学生放入到课堂活动所设置的特定情境之中,强化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学堂”。通过有趣味的教学,让整个课堂充满热度。

    情感有体验,思维有深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情思交融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切入为教学突破口,借助于生动的情境,创设学生体验的情境场,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通过丰富的情境材料营造思维场,诱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锻炼思维能力,提升认识,涵养人生智慧。

    师:你们的青春梦想是什么?

    生:我想当翻译官。

    师:这个是从小就有的梦想吗?

    生:不是的。我最早想当警察的,后来又想当老师,后来还想当医生的。

    师:为什么你放弃了之前的梦想?

    生:因为警察太危险,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老师太辛苦,我看我们初中老师个个都好辛苦!再后来我看新闻发现,医闹太可怕,当医生真的是又危险又辛苦。

    师:感谢你的坦诚,从你的表述里,我们也发现梦想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和我们的理解发生变化。这里老师想问一个问题,当翻译官不辛苦吗?不危险吗?

    生:(沉思)也辛苦的。但我会为之而努力的,不会轻易放弃。

    师:每一个理想的职业可能都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坚定梦想、不轻言放弃或许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在七年级《青春飞扬》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递进式设问,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架设起一座青春梦想的桥梁,引导学生回顾和展示思维和情感历程,对最初的青春梦想的认识进行补充、矫正、深化和迁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提升,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情感体验与思维深入相互交融、共同推进中,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行为目的,力求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追求的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通过情境场和思维场的创设,着力于使课堂成为情绪的激发点,情感的交融点,思维的启发点,思想萌生点和行动的落脚点,从而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乐学”和思维上的“善学”,实现“以情激趣,以趣启思,以思升情,以情促行”情思相互交融的目的。

    课程有意义,育人有效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要能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还要能给学生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让学生学以致知、学以致用、学以致智。

    师:宁波在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上先富裕起来,同时带动了其他地区的发展,共享发展的成果。例如,根据中共中央和浙江省委统一部署,宁波市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2016年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进行精准扶贫。

    【出示材料】仅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宁波市投入对口帮扶资金7亿元,用于延边的扶贫协作项目建设。

    师:那这笔资金会用于哪些扶贫协作项目的建设呢?请你结合宁波横坎头村脱贫致富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帮助延边人民用好这笔帮扶资金。

    生1:可以发展当地的产业,例如我知道延边的农产品质量很好,可以因地制宜进行种植、加工,然后再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

    生2:要加强延边的人才培养,扶贫先扶志,在加强精神扶贫的同时再加强技术的扶贫。

    生3:要致富先修路,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

    师:同学们的建议非常有建设性,我们不难发现,要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共享物质上的发展成果,更应该是发展方式的共享、发展理念的共享。理念发展了,方式转变了,经济动力自然会进一步增强,发展成果才能真正惠及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在九年级《走向共同富裕》一课中,教师用动态画面和数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发展的同时,感受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全面发展。作为一门“引领做人”的德育课程,教师还遵从课程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自己到他人,由身边到远方,从表象到深层,通过对口援建,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解决新的情境和新的问题上,明确共同富裕不仅共享的是物质上的发展成果,更是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成果。把新的理论内容、新的要求、新的材料有机整合到我们的教学设计中,与时俱进,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和灵活性,让道德与法治课灵动起来,变得有意义,实现育人的效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