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网公开相关答复,称自古以来,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演变趋势十分显著,简化字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现行简化字即是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具有历史继承性、体系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央视新闻12月9日) 在一切都在不停演变的时代,繁体字到底该何去何从? 从文化角度讲,繁体字也犹如过去的“问安礼”“跪安礼”“蹲安礼”“抚鬓礼”等文化礼一样,在外表的繁琐下,都有其形成和存在的历史内因。但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些礼数都已简化成了基本的问候语,繁琐的外在形式越来越少,肢体的动作基本上淡化到了极点,这些礼也从现实生活层面退居到了古装剧等作品中。 我们已经发展到网络时代,表达简捷和彼此互动,都有着对速度的诉求,面对这种速度的诉求,繁体字虽然包含的历史内涵更多,但却无法满足人们高密度表达情感或叙事的需要。 因而从功能上说,社会对繁体字必然存在着简化的内在要求。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个大趋势,都无法改变这个社会发展中的客观向往。而问题真正的复杂性在于,我们在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中,面对键盘总希望文字越简单越好,但同样还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却又由衷地欣赏那些古典美的繁体字,甚至沉浸其中,不愿意也不忍心简化它们。 因此可以看出,人们对繁体字的认知,其实在心理上已经分化出了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日常使用的实用功能层面,另一个是精神审美的文化层面。而这两个层面的共存,也是讨论繁体字何去何从的最复杂因素。其复杂之处在于,人们会在不经意间游移于两个层面之间,一会偏重于现实实用功能,一会又偏重于文化精神内涵,将现实与精神层面混为一谈。 因此,对于建议“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也应当从相应两个层面来分析。 从实用功能层面来说,毫无疑问,繁体字识读教育会增加中小学学生对文字演变的更深理解,多认识一些繁体字,这也会对中小学学生的启蒙历史学习起到索引的作用,文字功能现实了,同时也实现了它的延伸功能。从精神审美的文化层面来说,当然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为文字是了解所有文化的钥匙,很难想象,一个基本不懂繁体字内涵的人,能掌握或了解文字里的文化基因,而最重要的是,繁体字也是文化符号,它在精神文化审美上无可替代。 所以,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在这两个基本方面都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更有必要达成理念升华过程中的统一认知,即兼顾两个层面,但又不混淆,不混乱。同时一定要防止剑走偏锋,因为对精神审美文化层面来说,目前很难有固定的标准,犹如对那些“国学班”的理解,它们的信条是将所有的一切繁琐形式都复古成所谓的“国学”,但实际上,过分夸大哪个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因此,对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是必要的,但不能将它弄成另一个意义上的“国学筐”,什么都往里装。马进彪 不建议对繁体字“断奶” 但也别逆趋势而行 有人认为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这也是《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得到一些人支持的原因所在。但要让国人全部去学着书写繁体字,让繁体字成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这也是一种倒退,这显然不现实。 正如此次教育部所回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所以,简体字仍将是规范汉字。 当然,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这也是对繁体字的认可,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对繁体字“断奶”。 文字符号更多的只是一种使用工具。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其实也是一直在变化着的,大致趋势也是由繁到简。况且繁体字与简体字各有千秋,比如繁体字美观,能很丰富地表达字词的寓义,而简体字利于传播与掌握,两者完全可以做到各美其美。 虽然繁体字不可能成为规范汉字,成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但也不要将繁体字当成一种过时的书写方式,在进行书法教育、学习经典等国学教育时,可以多让孩子接触与认识繁体字。这样,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的关系才不会变得那么泾渭分明,两者完全可以互取所长,更多地进行交流,给对方的书写方式留一个位置,从而实现“和谐共存”“共同繁荣”,共同丰富中国汉语言文化,让汉语文化得到更好传承。戴先任 重视人文教育 繁体字识读 自然水到渠成 从维护国家与民族认同角度来看,“书同文”带来的是统一的文化认同,这是国家与民族认同的基础。我国从汉字产生以来,文字形态一直在发展演变,其中一个基本规律是由繁趋简,目的是便于书写和文化传播。现行的简体汉字,是汉字演变的延伸,符合历史客观规律,并且作为法定的文字其规范的地位应当得到尊重与维护。 当然,提出对中小学生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只要不是提倡教育恢复使用繁体字乃至是所谓繁体字应用的“复辟”,应当来说有其内在合理性,只是需要对其目的予以明确,以廓清是非。 如传统的诗歌、古文、历史、书法、绘画等内容中小学都会涉及,里面都会有繁体字,自然会对这些字的识读提出要求。换言之,只要中小学人文教育得到加强,繁体字识读自然水到渠成。不过,一直以来,中小学人文教育的成色不够,量小范围窄,学生接触到经典原始资料的机会少,这恐怕也是社会对繁体字误读担忧的内在原因。近些年,教育部在课改中大幅度增加了古诗词、古文的比例,还提出了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都是重视人文教育的纠偏,当然关键还需要有效落实,如传统的书法教育目前还有不小的难度,不愿意学和无人教的问题还是瓶颈,所以根子还是如何增强传统文化的自觉,而非只是简单形式上工具化的教育。木须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