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长镜头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手修复古戏台

古戏台上的木雕秉持以旧修旧的方式,保留岁月印记。

工匠的双手写满了故事。

葛招龙在雕刻藻井花纹。

古戏台的修复采用传统技艺,不用钉子、胶水。

藻井是古戏台的精华所在,葛招龙在即将完工的藻井上忙活着。

    12月19日,冬雨淅淅沥沥,宁海县西店镇洪家村邬氏宗祠里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宁海传统戏台建造技艺传承人葛招龙在宗祠里忙前忙后,这个有着两三百年历史的宗祠,将迎来新生,葛招龙带领着团队将打造出极为少见的福禄寿喜四连贯藻井戏台。

    葛招龙1968年出生于宁海岔路镇湖头村,这一带历史上能工巧匠辈出,被誉为“五匠之乡”。18岁那年,葛招龙拜师学木艺,自此走上匠人之路。在做了多年木工活后,葛招龙返乡从事养殖业、农业等相关项目,但他并没有放弃木艺活儿。作为爱好,葛招龙时常将收来的旧家具进行一番修理。逐渐地,葛招龙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深远,他喜欢上了大木作,并深深为之着迷。葛招龙一边查阅相关史料,了解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一边走访散落各处的古戏台,研究相关构造。历经10余年的沉淀后,45岁那年,葛招龙接手人生第一个古戏台修复工程。

    作为“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宁海现存120多座古戏台,其中国宝级的有10座。可历经风雨侵蚀,不少古戏台存在病害,而经过葛招龙的“问诊搭脉”“续筋接骨”,宁海10余座古戏台得以重换新生,能够再延续生命几百年,因而葛招龙也被村民誉为“古戏台保健医生”。

    为了让古戏台保持本色,葛招龙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平时听到哪里有旧房拆迁,他便前往收购老料,作为修复古建筑的材料。修复一座古戏台,一般需要800-1000个工时,其中9成工作是需要手工完成,这对工匠的技艺要求非常高。

    随着人们对古村落保护意识的增强,古建筑修复市场前景广阔,葛招龙也在呼吁相关专家、组织关注后续人才培养问题,让古建筑、古戏台修复技艺得以延续,让中华文明瑰宝得以长存。 

    记者 张培坚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