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就不得不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宁波市的基础教育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朱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年工作的重点。 他透露,下步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和校际优质均衡发展。市教育局将谋划出台创建计划。对高中教育,启动新一轮普高高质量发展行动,包括“1122学校特色升级工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程、校际协同发展工程等内容,构建全市普高错位发展、协同共进的格局。 未来,全市还要继续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不要把幼儿园办成小学的预科,更不能直接教小学课程。 “对民办教育,要两手抓,不要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死胡同。”朱达强调,一方面要规范管理,继续做好系列政策的出台工作,稳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激发活力,要赋予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微观层面能处理的,行政力量要尽量减少干预。 职业教育遇到的新问题也不容忽视。朱达透露,今年《宁波校企合作条例》修订工作已列入人大议事日程。另外,进一步丰富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保持中高职一体化现有体量,扩大中本一体化试点规模,探索“1+X”证书试点和国际专业认证的本土化应用,推动高职院校在中职学校设立二级学院或专业联办等方式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 补齐教育发展短板 机制上的创新、政策上的优势给宁波市教育改革发展带来很多“红利”。然而现在,原有的一些优势、创新已逐渐失去竞争力,面前的壁垒越来越多,急需改革。 1月初,宁波市《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总体上是用三年左右时间,全力推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工作,破解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掣肘问题,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立健全高质量的现代教育体系。 今年,宁波将出台《宁波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加快推进宁波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启动制定宁波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继续深化教育‘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做好相关事项网上办、掌上办、跨地区通办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事项跑零次实现率,压缩办事时限承诺时限,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 重视高校创新的“大脑” 宁波的产业转型发展,从宁波加工到宁波制造,再从宁波制造转变到宁波创造,一定要有一大批高水平的高校和职业院校。 “高校不仅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创新的‘大脑’。”朱达毫不掩饰地点出现状,“目前宁波市高等教育还存在‘高峰’数量不足、‘高原海拔’不高等问题。高等教育适度扩大规模,内涵提升,成了当前紧要问题。” 他在这里提到,要支持宁波大学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新增博士学位点3个以上,支持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突破,跻身国内一流应用技术型大学,研究生数量突破1万人,全日制学生达到16.5万人。 “去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双高计划’,这对我市高职教育发展是很好的机遇。我们目前正在研究支持宁职院‘双高’建设的一揽子政策。教育总归是要花钱的,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值得的。”朱达说。 接下来,全市要进一步推进“四名”引进,落实《关于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合作。推动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和浙大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力争2020年再引进全职院士层次顶尖人才1-2名。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型专业。启动集成电路产业(微电子)等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争创全国教育国际合作创新示范区和中外人文交流高地。
|